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雪夜,月光下的狼嗥声
米库利钦郊外的房子时,拉拉已于前天离开。垂死之人的最后一点愿望,成了扑空的绝望,没有比这更为残酷的的事实,也没有比这更为无情的捉弄。

    这是怎样历尽磨难的一对夫妻。在动乱中长久地别离,倔强地寻找与无奈地躲藏,在死亡与仇恨中执著着信念与坚强的站立,这只是一种微弱的抗争。拉拉称帕沙为人的典范,还未见过一个同他一样的人。她说如果在世界的尽头再次闪现她和帕沙共同居住的房子,她不论从什么地方,哪怕是从天边爬也要爬到房子跟前。

    两个男人各怀痛楚。帕沙全力抓住同医生的谈话,以免陷入孤独。对自己整个地作了重新的评价,对一切作出了认真的总结,终于认为一切是狂热的、畸形的和荒诞的歪曲。从战争谈到拉拉,帕沙对日瓦戈使用着拉拉的口头禅“我说得不对吗?”,描述拉拉抖动地毯的时候,“身子向后仰,两只手甩得高高的,象荡秋千一样,掉过脸躲避抖出来的灰尘,眯起睛睛哈哈大笑……”那个“当她走进房间时,窗户仿佛打开了,屋里立刻充满阳光和空气”的女人,帕沙的妻子,终于也象空气一样,滑走了。

    在这个弥漫拉拉气味的房子里,绝望如雪落无声,掩饰着悲怆,一字一句,都象悼词一样,充满了感伤。战争,女人,双重的绝望,精神的双重受创,正是俄罗斯人的坎坷经历。帕沙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动物”,是一个被时代和政治异化了的工具;他好似铁石心肠,但仍有“一星半点不朽的东西”,是俄国革命深刻的矛盾性的体现。

    帕沙把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左边太阳穴下面的雪凝聚成红块,浸在血泊中。四外喷出的血珠同雪花滚成红色的小球,”革命者帕沙让鲜血结成上冻的花楸果。

    余下的便是狼嗥声,在那个月光下的雪夜,传得很远……

    拉拉肯定是没有爱过科马罗夫斯基。这个世人眼中邪恶的化身,他在拉拉最稚嫩美好的时代让她饱受了痛苦、屈辱和绝望。但拉拉也曾感到惬意,在集会上受欢迎、报纸上也常提到的这个男人,陪她出入剧场和音乐会,让她“精神上得到发展。”科马罗夫斯基的那种暖昧而大胆的举动迷惑了她,“挑逗起她心中渐渐苏醒的也想模仿一番的不良念头,”由此她的心灵浸透了某种谜一样的哀伤和美好。

    基督说:受践踏的人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他们关于自己有许多话可以诉说。他们的前途是无量的。让拉拉打了一个冷颤。她觉得好是说她。她陷入迷惘。

    美丽的拉拉应是无论人世和地狱都不能腐蚀的诗歌,科马罗夫斯基心灵中的某种东西也一度诗歌一样柔软,他轻声低唤“拉拉”,可以一连几小时不眨眼地端详拉拉,她的美“恰似一股清烟,刺痛科马罗夫斯基的眼睛,深入他的心灵。”他感到震惊,感到忧伤。

    快发疯的拉拉在圣诞夜开枪射击科马罗夫斯基,也是射向她自己、射向自己命运、射向屈辱、曲解、侮辱的一枪。这是拉拉在荒凉的地带的有力的反抗。

    但最终,在那个雪天,科马罗夫斯基把拉拉从日瓦戈身边带走了。并非逃脱厄运,希望的烛光摇曳不定,悲惨的拉拉,一辈子都没有摆脱科马罗夫斯基的纠缠,成了俄国部长的妻子。

    至此,拉拉已集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于一身——同时是情人、妻子(及母亲)和性对象(性诱惑或性施暴),“这既象征着女性的三种不同的命运,也象征着俄罗斯民族三种不同的命运。”,这部浸透了对基督教教义的评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关于自由与真理的思考、关于历史与自然和艺术的联系的思考的小说,美国人威尔逊把它概括提炼为“革命-历史-生命哲学-文化恋母情结”这十四个字,实在是颇为精当的。

    重遇日瓦戈,日瓦戈已静卧棺材,拉拉只求毫无阻碍痛哭一场的幸福。她明白:“她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盛可以随笔、诗作简介 >盛可以随笔、诗作目录 > 雪夜,月光下的狼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