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人我之间
    1、勇于自省

    日本有一家很大的书店,叫“三省堂”。“三省”出自《论语》里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可见我们对日本文化确有很深刻的影响。“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三”代表“多数”,“三省”并不是每天只反省三次,或者反省三件事,而是每天多次反省。反省什么呢?一、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来往有没有信守承诺。三、传不习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曾参反省老师教给他的东西,他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实践;另一种说法是曾参自己当老师了,他自问我传授给学生的道理,我自己有没有去印证练习。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对的。因为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他在社会上正式工作,跟人交朋友的时候,孔子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他当老师教学生,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比较适合。而且曾参还是一个出名的大孝子,他在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却没有提到反省自己是否孝顺,说明当时他的父母很可能也已过世了,所以这是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说的话。

    曾参自我反省,问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一般人自我反省时,却经常在问,谁害我了?谁整我了?谁对不起我了?这显然是两种境界。曾参是先问自己有没有错,而不要管别人对他做了什么。因为如果是我自己做错了,那就没有人可以帮上我,只有靠自己的反省,才能够改过迁善。这就是儒家“反求诸己”的精神。《孟子》里也有一段话提到类似的意思: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爱护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德够不够;治理别人,别人却不上轨道,就要反问自己明智够不够;礼貌待人,别人却没有回应,就要反问自己恭敬够不够。行为没有得到预期效果的,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

    什么意思呢?你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先不要怪别人,要先问自己是不是仁德不够、智慧不够、恭敬不够。这样一来,你才可以改善自己,使自己愈来愈好。而自身端正了,天下人都会肯定你。

    不过,有时候我们对别人非常关心,也很有礼貌,希望他能够上轨道,别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我们就失去耐心了,心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知好歹呢。这时候,你要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贤”代表杰出,“贤”有三种:第一种非常有能力,叫贤能;第二种非常有德行,叫贤良;第三种非常聪明,叫贤明。你只要看到别人贤能、贤良、贤明,有杰出的地方,就要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像他一样。如果你看到别人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这时候也不要批评人家,嘲笑人家,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了跟他一样不好的毛病。所以交朋友首先要自我修炼。你能够勇于自省,过错自然慢慢地减少,德行就会慢慢地提高,也才能使别人对你慢慢肯定,最后和你交朋友。

    2、做人处事

    说到做人处事,这可是老生常谈了。儒家在这方面给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建议。譬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要说话非常谨慎,好像木讷不言的样子,做起事来却非常迅捷有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者,当自己要立身处世时,也要让别人立身处世。例如我若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好好教书。要做好老师就是己欲立;要好好教书则学生就会受到影响而变成好学生,这就是我立了学生。再如那句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人要能推己及人,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的天空简介 >国学的天空目录 > 三、人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