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审美情操
的美,就是值得欣赏。看到别人的技艺神乎奇技,在欣赏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了烦恼,觉得人生还是蛮有趣味的,这就是一种美。

    《庄子·知北游》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制作腰带带钩①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大司马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术?”老工匠回答,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我用心于此,是因为不用心于别的东西,才能专注于此,那么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这里的“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不是与黏禅老人的“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如出一辙吗?就像爱迪生在专心研究时,把手表当成鸡蛋放在水中去煮一样,对于科学研究之外的事物实在是不用心之至。有所不用心,才能有所用心。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万物会助成“无所不用心之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无所不用心”即是“无所用心”,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特定的目的,对一切都能做到顺其自然。正如一个人“无为”,结果则是一切都自然走上轨道的“无不为”。这样的态度,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我年轻时喜欢把“举重若轻”四个字当成座右铭。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努力,了解了某项技艺的诀窍,能够把别人认为困难的事情做得轻松自如,甚至是行云流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像黏禅老人和捶钩老人这样,经由一生的修炼而技艺卓绝,让人感到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量,实在是一种生命美感的展现。

    2、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庄子著名的寓言。庖丁是厨房里负责杀牛的厨师。现代人因为受到佛教影响,总觉得杀牛杀猪这类杀生的事情很可怕,但在古代,人们对它看得比较自然,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总要有人做这些事情。庄子所讲的这个故事就以庖丁作为主角: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有一个厨师,替文惠君肢解牛只。他手所接触的,肩所依靠的,脚所踩踏的,膝所抵住的,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则霍霍有声,无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桑林》是商汤在桑林求雨时所制作的乐舞,《经首》则是尧(也有说是黄帝)制作的《咸池》中的一章。庖丁在动刀杀牛的过程中,用到手、肩、脚、膝,动作优美犹如跳舞,发出的声响切中音律;血淋淋的宰牛过程,简直成了一场乐舞表演。文惠君一看,说想不到解牛这么好看,这么好听。接着他就问,你有什么秘诀吗?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其实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层次了。我最初肢解牛只,所见到的都是一只整牛;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经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是大骨头呢!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肢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而我的刀刃薄得没有什么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宽绰而有活动的余地了。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新磨的一样。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部分,我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的天空简介 >国学的天空目录 > 三、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