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忆往昔
    <span class="center">杨毓骧(中国驻印军辎汽一团下士驾驶兵)

    我的远征岁月,是从1945年2月5日凌晨开始的。那天夜色深沉,天气寒冷,我们这批从昆明赴印的中国青年远征军全部起床,穿上灰棉军衣,足登布鞋,身体还有些发冷,就开始了行进。队伍经过圆通山脚、护国路、民航路,只见街道两旁静悄悄的,偶尔有人家闪着灯火,整个昆明城都在沉睡中。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抵达巫家坝机场。全体士兵整齐地坐在航道侧的草坪上,机场上的探照灯光芒四射,夜空里还有点点繁星。等到东方出现一抹红霞后,我们登上了运输机,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我们首批500名青年军学生抵达兰姆伽军营三五天后,接着207师又从曲靖大营房陆续抽调大、中学生1500人,空运至印度。在中国驻印军总部的指挥下,我们被组成“中国驻印军辎重兵暂汽一团”和“暂汽二团”,每团千余人。我们中山中学前往印度的26位同学,全部编于暂汽一团一营二连二排和三排内。

    团长简立,湖南人,年约35岁,毕业于美国某军事学院,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儒将气质,作风民主,体贴士兵,颇受士兵爱戴。

    而我团的文化程度之高,恐为中国当时军队所罕见。全团1000名士兵,便有600余人是大学生,分别来自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及中法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朝阳学院等,其余400余人均为高中学生和社会上中等职业者。

    两入加尔各答

    我们团在1945年2月下旬到达兰姆伽,经过四周的紧张训练,通过考核取得毕业证书后,任务就来了。

    那是4月中旬,驻印军总部命令我团派出三个汽车连,将储存于兰姆伽的军用卡车和物资移交给驻加尔各答英军物资库。各连都争着、抢着想去,团长只好召开全团大会,由连长抽签决定。我们二连何连长幸运抽中,全连当时即刻沸腾了,抛衣脱帽地欢呼若狂。数日后,我们连即整装出发。为了展示我们中国军人的风采,每人都将黄咔叽军装烫得笔挺。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一天星光明亮的凌晨,士兵们齐集车场,每人驾驶一辆装满物资的GMC军车,沿着兰姆伽的森林公路,直接驶向比哈尔省宽阔的甲级公路。

    经过500余英里的行程,我们在第二天的中午时分驶进了加尔各达的郊区。我们减慢车速,慢慢驶过雄伟的豪拉大铁桥。这桥有两层,下层为火车道,上层为公路,桥面颇宽,两边为人行道,用铁栏杆围住,桥长1.7英里,车行驶在上面,犹如行驶在云端,让人很兴奋。我们过了桥便进了加城,在美军联络官带领下,我们把军用物资移交给英军物资库,被安排在跑马厅军营帐篷内住下。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电车和二层公交车畅游加城。虽然我们不会讲印度语,问路时只好夹杂着几句半生不熟的英语,还是游览了加尔各答的动物园,并拜访了华侨小学老师和唐人街的侨胞。他们大都是山东籍的。远在异国的侨胞看着我们这些穿着戎装的中国青年军人前来看望他们时,无不流下了热泪。因为他们都知道英勇的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上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在异国的身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在加尔各答繁华的大街上,一些英印士兵和印度人民都友好而亲切地对我们喊道:“支那巴布好!(中国先生好)”我们也微笑着回答:“印度巴布好!”

    这是我第一次加城之旅。新奇、兴奋而骄傲!

    我们连第二次运送英军物资到加尔各答时,正是1945年4月20日,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夜晚,我独自一个人游览伊登公园,坐在那绿茸茸的草地上,尽情地欣赏着那浓郁的热带异国风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简介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目录 > 忆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