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一号作战
    1944年,是中国人民坚持全民抗战的第七个年头,用中国战区蒋介石总司令的话说,这一年是“危险最大且忧患最深的一年”。照说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日本这个弹丸岛国,经中国人民七年来的抗击、消耗,该是气数已尽了。蒋介石看到了日军的穷途末路,却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险些成为他们的陪葬品。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年国民党中没有任何人想到,在胜利曙光的映照下,还会栽这么一个大跟头。

    在这之前,也就是1943年年底的时候,整个世界战争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欧洲、太平洋两大反法西斯战场,几乎同步转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对日本实行全民族抗战已有六年多的中国战场,这时也正处于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过渡阶段。为迎接反攻作战的到来,蒋介石已命令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着手筹划和制订后期的战略方针。

    为制订反攻作战方针,1944年2月,蒋介石在南岳召开了第四次军事会议。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向参会的将领们通报了国际战局的大好形势,明确谈到对日抗战转折点和反攻阶段已经到来,并作出相应的军事部署。其战略方针有一个关键词叫配合,也就是蒋介石说的“国军总反攻,以配合盟军行动为有利”。蒋介石关于配合盟军行动的思想,产生于1941年12月8日这一天。

    1941年12月8日,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而就在这一天,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改变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世界战争的进程从这一天起发生了转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珍珠港事件。

    东京时间8日凌晨1时30分,183架日本飞机飞临毫无戒备的珍珠港上空,随着呼啸倾泻的炸弹、鱼雷,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在日机轮番轰炸的袭击下,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40余艘舰艇被炸沉,188架飞机爆炸起火,4500名官兵伤亡。当美国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都呆若木鸡,悲极而泣。

    在事变的前一天,华盛顿还在进行美日谈判,日本的欺骗伎俩和太平洋上的巨大损失,让坐在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表现出罕见的愤怒和激动。

    珍珠港事件,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形容蠢人的一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政府官员正是这类愚蠢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人自以为聪明,采取中立的态度和立场,向交战双方输送大量军火。黄金、白银滚滚而来,大发战争之财。结果是自己酿出的苦酒,还得由自己把它喝下去。

    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果能站立起来的话,他一定会暴跳如雷。然而,多年以前的那场小儿麻痹症使这位59岁的总统下肢永远瘫痪了。他那天只能坐在轮椅上,通过广播向美国民众发表讲话,挥舞着拳头发誓要报仇雪恨。罗斯福的广播讲话,在世界上得到强烈的反响,除道义上给予同情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和兴奋。丘吉尔的嘴里叼着一支黑熊牌大雪茄,刚听上一段罗斯福的讲话,他便激动地鼓起掌来,大叫着说,好啊!我们从此不会单独作战了。

    同丘吉尔的举止截然不同的是蒋介石。那天,蒋介石正忙着批阅文件,室内的电话响了。蒋总司令心不在焉地拿起电话,电话那头是中央宣传部的董显光,他向蒋介石报告了这个惊人的消息。蒋介石突然从座椅上弹了起来,一贯表情严肃的蒋总司令,放下电话,在室内手舞足蹈地转了好几圈,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从这一天开始,必将发生一场戏剧性的变化。

    苦撑苦熬的蒋介石,从珍珠港的火海中,发现了一个坚强的同盟者。同在一个战场,面对着同样一个敌人,蒋介石不再孤独,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策之成就,至今已达于顶点。”

    从此,蒋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湘西大会战·1945简介 >湘西大会战·1945目录 > 1、一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