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美的发展历程
    1968年,何享健带领23位居民集资5000元创办北滘公社塑料生产组,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顽强生存;1992年,他毅然推动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上市的公司;1997年,美的实行事业部制改革,推动美的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巨头企业;2001年,美的成功实施管理层回购(MBO),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何享健表示:美的计划在2010年实现1200亿元的销售目标,将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1、美的艰难创业时期(1968~1980年)

    1968~1975年,塑料生产组

    美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在现任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的带领下,23名顺德北滘街道居民每人集资50元,另外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共筹得资金近5000元,于5月2日正式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以“生产自救”的形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当时“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隶属顺德县北渭街道办,由何享健任组长。生产组组建初期,主要生产塑料瓶盖等小型塑料制品。当时的生产厂房由生产组组员手工搭建而成,生产场地约为20平方米。当时的生产条件非常艰苦,生产时使用的都是简陋的手动设备。

    从1973年开始,生产组开始增加生产药用玻璃瓶(管)、皮球等产品。

    1975~1976年,金属制品厂

    经过8年的发展,到1975年,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近4万元,流动资金6万多元,主要生产设备为3尺车床1台、4.6尺车床1台、C型车床2台,主要生产塑料五金制品,兼营橡胶配件、标准零件等,产品大多销往各地制药厂和运输部门。

    1975年12月6日,原“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转为公社企业。此时的工厂有管理人员6人、技术人员1人、生产工人60人左右,厂房在后期发展至200多平方米,生产规模也扩大了不少。

    1976~1980年,汽车配件厂

    1976年5月4日,原“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原生产塑料制品、标准件等业务被划出。此时,工厂主要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等,兼营汽车橡胶配件,成为专一的汽车配件生产厂。

    1977年,何享健由于出色的管理才能和经营业绩,被提拔为北渭公社工交办副主任,短暂离开工厂,厂长一职由他人接任。何享健离开后,工厂由于产品销路不理想及管理不善,一段时期内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工人工资也无法保证。

    为扭转这种局面,1979年,何享健重新回来担任厂长。他改变经营思路,加强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并狠抓产品质量,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工厂的经营状况也完全改观,设备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厂房面积扩大至1000平方米左右,生产工人增至180人。企业成功渡过了危机,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美的迅速发展时期(1980~1992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美的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顺德诞生了一个后来占据中国家电半壁江山的企业群。但最终脱颖而出的是美的。

    (1)初涉家电(1980~1985年)

    1980年,美的开始正式涉足家电制造业,原“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渭公社电器厂”。此前,美的已开始为当时非常有影响的大型国有企业——广州第二电器厂(即远东电风扇厂)生产电风扇零配件。借此契机,美的开始向家电业转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简介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目录 > 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