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家的诅咒》——心理学的诅咒
重量感,而且很容易找到卖书的slogan,介绍文字也很好写。
只是,方便省事好用,必然要付点代价,天下没白吃的心理学快餐主张。
噩梦
从作品的创作成绩付代价,这该怎么谈呢?这样,让我们先从心理学家最爱触及的一个话题——“梦”,来说好了。
应该有为数不少的人有如此的生活体认才是:我们最怕什么样的人讲什么话呢?据我个人私下的调查统计,有两种。其一是没幽默感的人老爱讲笑话,其二是动不动讲述他老兄昨晚又做了什么梦的无聊之人——碰到前一种人,你会希望自己是聋子,必要时也一并瞎掉算了,因为尴尬不仅听得到,也看得到;碰到后一种人,你则恨不得自己是心理医生,起码可收点钱。
在小说的世界中,梦依然制造类似的尴尬不堪。如果你是个有着相当阅读经验的读者,你应该不难发现,经常,小说中最难看、最容易失败的地方,是写到梦的部分;如果你自身有着创作经验,那你一定更老早发现,小说最难写、没事别去碰的,也是这个梦——在我印象中,失败率绝对在九成以上,包括旷古绝今的大诗人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内,他写理查三世受自身罪恶追逐那场梦魇让人看得尴尬不已。小说中写得最棒的梦,依我个人记忆所及,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审判庭上伊凡·卡拉马佐夫盹过去所做的那场梦,醒来时他说:“各位,我刚刚做了一个好梦。”那的的确确是小说史上数一数二的好梦。
梦为何超级难写难看?这是个值得有识之士探索的严肃文学题目,这里我能说的只是简单的基本感想。
我以为,梦的难写首先在于它完全的自由。它不仅是流质的,而且更是跳跃的,它挣脱因果律,挣脱逻辑,甚至挣脱我们生活经验中最简单最素朴的基本“规律”,小说家拿文字试图让它固态化,常见的结果就像梅特林克的《青鸟》所说的一样,当你好不容易抓到手,发现它不是死去,就是变成平凡的黑色。我想到电影《音乐之声》插曲中的一句:“c down.”——没错,你要如何才能逮住一片云朵,像钉标本一般把它钉在白纸黑字的小说之中呢?
梦的难写,很吊诡的,其次在于它毫无变化,甚至毫无自身生命的气息,成为一种拙劣的辅助性工具,只为帮衬、对照、暗示、夸张或模仿人生现实的既有种种。小说中这样的“梦的工具化”,并不必等到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特定解释的出现才发生,事实上,人类(每个民族)老早就发现梦经常可追溯至我们大白天不睡觉时的种种“残留”,从身体的挫伤到道德、情感、理想等种种挫折,然而,当小说过度严重地凝视这个勾连着梦和人生现实的暧昧环节时,总容易把随机的触发转变为森严的因果,从而摔进了小说剧作最不该掉落的ABC陷阱——单一无趣的因果律中。这个陷阱,随着弗洛伊德那几套梦的解释出现并蔚然成风之后,变得更黏更如影随形,小说家发现,他所构思、描绘或创造的每一个梦,总有几套现成的解释方法等在那里,不仅是梦的情节本身,还包括梦的片段细节和其中任何元素的造型(比方说阳具形、女阴形云云),无所遁逃,小说家不要被如此曲解,会狼狈如行走于未标示地雷位置的雷区一般,得随时低头以防粉身碎骨,他哪还有工夫抬头看向梦的无羁蓝天?
于是,梦,之于小说家,便如卢梭的名言:梦,生而自由,却发现自己处处在桎梏之中。
谁该走前面?
从梦之于小说的简单讨论,我们有机会“同理可证”心理学现成主张之于小说创作面的种种麻烦——人生现实尽管不似梦那般狂放自由,但相对于心理学那几套现成讲法,人生现实无疑太复杂、太随机、太歧义且太不可收拢。
小说,不管是处理人生现实的复杂微妙,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