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瘦子》——幽默其表,冷硬如昔
一定不难发现,汉密特仍是那个昔日死硬派的写实主义者,小说表现形式的变动反倒更忠实反映出他坚定的写实主张,而且小说里面那个冷酷、世故、不带情感看待世界实相的汉密特,亦仍如昔日。小说中,汉密特化身的尼克·查尔斯(同样四十一岁)是一名娶到有钱老婆当然就无心重操贱业的退休私探,他从误打误撞被扯入这宗罪案,到最终心不甘情不愿破案,从头到尾一丝热情和侠义之心都没有(换是钱德勒的马洛就绝对不会如此),尽管先是失踪、后被视为谋杀他女秘书兼情妇嫌犯的是尼克的昔日老友“瘦子”维南特,尽管老友的年轻女儿桃乐希百般央求而且对他充满倾慕的情意,尽管老友的离婚改嫁老婆咪咪想尽办法诱他就范。从亲情、友情、爱情到欲望,这个人几近是绝缘体。

    现实世界,在尼克·查尔斯(或说汉密特)眼中,也绝不因为景况好转而改变本质,变得较有秩序较合逻辑,小说中,尼克在回答他老婆诺拉的质疑时说,“可能吧”。而且声称这个词正是你在查案过程之中最常用到的。世界仍是随机的、偶遇的、充斥着不确定和不完美,正如列维施特劳斯说的,“无序,统治着整个世界”。

    而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整部小说的最后结语,这仍是尼克、诺拉这对宝贝夫妻的对话:

    “……你想××、×××还有×××现在怎么样了?”

    “老样子,继续当××、×××和×××,就像我们两个也继续当自己,××××也还是××××。谋杀不能改变任何人的生活,除非是被害人,或有时候是凶手。”

    “可能是吧,”诺拉说,“可是一切实在太不圆满了。”

    你看,汉密特仍一丝妥协的意思也没有。

    存留记忆,好好活着

    附带说明一下,我们把上述对话中的人名隐去,为的是避免造成破案的暗示,请千万别自找麻烦从人名的字数去聪明地推断,不听劝阻者,所有丧失阅读乐趣的不可挽回后果请自行负责。

    OK,一宗罪案,三具尸体,对一个家庭及其外围的亲友雇员而言,灾难不可言不大,但汉密特仍若无其事告诉我们,什么都不会改变,每一个人仍是老样子。

    是的,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人们却什么也学不到,我们很能感受到诺拉的慨叹,人,真是太不圆满了,这个世界也真太不圆满了。

    类似的话,我们也曾在美小学说名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书中读过,他曾引述他一名汉密特型友人的话,“这辈子你曾看过谁真的改变过吗?”——而事实上,这种和好莱坞灾难片伟大主题完全背反的阴暗结论,也一直是冯内古特小说的最重要命题:人是几近学不会的,历史的教训是几近没意义的,所有的愚行和灾难,虽然有着新的工具、新的外貌、新的强度和广度,但究其本质可一点都不新鲜,它只是“又来了!”

    毒品、麻醉剂和酒精云云,长期以来一直被民智稍开的人类社会视为罪恶的大敌,然而说真的,某种程度来看,人类这种伟大的造物其实不必外求这类有着极强烈副作用的安慰形式,他自己本身就一直能生产。在时间必然的流淌声中,人们不学而能自动生产出一种名为“遗忘”的药剂,它有效保护着我们不被巨大的创伤所击倒,也有效保护我们安然地准备再犯下一次同样的错误,就像有人开玩笑星期天到教堂忏悔认罪的功能一样,为的是洗清过去一周的罪业,好开开心心再犯接下来六天的错。

    这样的指责,对古往今来所有活着的人而言,可能不尽公平,但不容否认却是有效的。

    这里,不服气的人可能会指出,既然虚无阴暗到如此地步,汉密特(或冯内古特)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写小说传递同样的讯息呢?我想,除了写书赚钱养家活口这个更虚无的理由之外,其间总微弱地包含着一点期盼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简介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目录 > 《瘦子》——幽默其表,冷硬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