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从“爱恨交加”到理解善待
    以前,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可谓是“爱恨交加”。所谓“爱”,总喜欢利用新闻媒体为形象工程“鸣锣开道”,为个人升迁“摇旗呐喊”,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网络上有字”;所谓“恨”,一旦发生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等在媒体上被曝光、被炒作,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一味采取“堵、压、逃”甚至恐吓,往往适得其反,越抹越黑。

    面对如潮般的信息流,面对日益专业化的新闻传播队伍,领导干部必须不断了解媒体知识,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理解媒体、善待记者。只有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对媒体讲诚信,不欺骗媒体,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才能不断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摄于10月3日。据称,这组照片是自1964年以来,陕西对野生华南虎生存的首次记录,证明野生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正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对此发现兴奋不已时,质疑这组照片造假的声音却在网上不断升级:“照片明显是用PS软件做出来的”、“拍的是‘纸’老虎或‘假’老虎”。

    随后,华南虎专家、林业专家、中科院专家等权威机构和个人加入辩论。摄影网站“色影无忌”成为这场“打虎大战”的主战场,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激烈争论,虎照风波迅速演变成公众事件。虎照“拍摄者”周正龙、中科院植物专家“打虎领袖”傅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关克成为本事件三位焦点人物。随后,美国《科学》杂志以揶揄的“口气”刊登虎照,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参加评论,更将这一事件推上了国际舞台。11月15日,四川一位网友称虎照原型系挂在他家中的一张年画,三天后年画生产商展示了其2002年制作的存档底版图。

    对于网民来说,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成了无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湖南网友王刚桥说:“如果政府缺乏诚信,就算镇坪真有华南虎,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样的地方政府能够履行好保护之责?”《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第一,要理解新闻及其功能。善待媒体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新闻的功能,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特别是,理解新闻和宣传的联系与区别。过去,新闻和宣传是一回事,而现在,新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除了作为影响舆论的主渠道,新闻也兼顾市场、产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进一步多元化。具体说来,新闻和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属于传播范围;宣传借助新闻;新闻脱胎于宣传。做得好的宣传,完全可以隐蔽在新闻里。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宣传,可能是最有效的宣传。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因此,管理宣传和管理新闻是两码事。管宣传,必然要管新闻。但是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管宣传的方法来管现在的新闻,那么肯定是刻舟求剑,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深刻理解新闻所担负的新的功能,理解新闻和宣传的差别,认识当代新闻媒体的特点,在新闻工作中认真遵循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简介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目录 > 二、从“爱恨交加”到理解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