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六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
臣辱的惨痛历史教训的理性的概括;是诗人从亲身遭际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哲理性的美。这是本篇的诗眼。诗人将背法制主心治的危害比喻得如此中肯、精辟、深刻、触目惊心,意在以危言动君听,希其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易辙;同时也表明诗人主张法为立国之本。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宁可突然死去魂魄离散,恐怕会再一次遭到祸殃。我的话未说完就要走向深渊,可惜他不懂啊,糊涂的君王)!”结尾这四句是显志,表明赴渊作赋的缘由。诗人为何宁愿赴渊?怕国亡身虏也;诗人何以要反复陈词呢?怕谗人壅君之罪世人不明也;结束两句系为设问句式,意谓:我如果不把话说完了就去赴渊,那么谗人壅君之罪,谁能明白?

    写完了《惜往日》已是三更将尽,这是屈原一生中写的无数光辉诗篇中的最后一篇,是他的绝笔辞。为了不惊动女儿小媭,也为了向小媭保守这个机密,他不敢高声诵读,只是正襟危坐于灯烛之下默诵了两遍,垂泪不止,泪湿沾襟。读完之后,他仿佛完成了今生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却了一番心愿,心情似觉平静了许多。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在室内踱步。

    屈原欲做之事也许已经做完,但他的心思却没有完,踱步之后依然面对孤灯而坐,继续想他那想了许久的问题。

    天亮后便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了,端午节虽不是廿四节之一,但却与夏至颇为接近。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这天的午时为最高潮,日照最长,威炎亦最盛。夏至以后太阳随即由盛转衰,威炎减退。中国的古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便惶然感觉受到“衰老死亡”的威胁,仿若大祸临头,于是大兴禳灾避疫之举,纷纷举行各种祭礼活动,在这一天投江,亡灵可以与神祇们共享天下万民之祭。

    五月五日是民间祭祀图腾神兼始祖的节日。上古时候,人们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常意想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认定那种东西为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这便是“图腾”。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形成了绣图纹身的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龙吃,一面也自己吃。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在这一天投江,既反映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又展示了他至死不渝的美政思想——以楚来统一中国。同时他也希望乘着龙神,在一片祝福声中升入天国。

    春秋时道家于五月五日祭“地腊”。《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五月五日是“割其腓股以啕”君王的介子推、尽忠于吴国的伍子胥死难的日子。前者不惜性命以事君王,终无所得而被遗弃;后者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反被吴王杀戮而抛尸江中。这些冤屈与屈原之“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最后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至长期流放江南,何其相似!屈原推想其最后结局,便喟然长叹:“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他对着已死去的前贤,对着还活着的忠臣赤子,提前一个月就发出了信息:“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每年于五月五日训练水军,屈原选择这个日子自尽,旨在号召人民团结一心,复仇兴国。

    死的决心早已下定,死的日期业已确定,这一切都是自觉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死的日期确定在五月五日,死的方式是怀石投江,那么投江的地点选择在哪里呢?最理想的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三六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