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4.结束语
    佛陀当然是伟大的。他所创立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产生的意义并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解决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绝对真理,而在他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诚的、勇猛的、执著的、永恒的生命,在他付出绝对牺牲的同时他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他是带着利益众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因此不管他的哲学乃至佛学究竟具有多少合理性,他的弘法利生的精神在有情的世界中是永存的,是万古不磨的。

    在他七十九年的生活历程中,他永远在思考着这个世界、人生以及存在、心灵与肉体的问题,他试图找出产生一切生命痛苦的原因,并且要在了解这个原因的基础上去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三十岁那年,他以为是找到了,那就是通过六年的悟道修证在一棵菩提树下彻底觉悟,他以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人事现象逃脱不了因果的报应,人之所以有烦恼,归根到底是由于人有情欲贪爱,而之所以受情欲贪爱驱使产生贪爱的动机,从事种种活动,那是因为人受无明的蒙蔽,因而永远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而要得到解脱,即从烦恼中脱离出来,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就必须遵循正确的修行方法。正确的修行方法不是在苦行,也不是在世俗生活中贪恋福乐,而能得到的。要达到解脱的境界,就必须离开这两种偏执即苦行和世俗生活的贪恋,而在这两者之间修中道的解脱之行。因此悟得此道之后,他就开始弘法传教,最终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佛教僧团队伍,到处宣传解脱痛苦的方便法门,到处传播佛陀所悟得的解脱思想,他的毅力和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宗教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后来在佛陀圆寂后,通过弟子一代代的努力,越过了印度本土而远至东亚、东南亚等地,在异地生根、开花、结果。

    佛陀的因果报应学说,讲的是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相应的结果。佛陀据此提出三世因果的理论,以为现世界人们的贫富穷达都是前生所造善恶诸业决定的结果,而今生的善恶行为也必然导致来生的祸福报应。因此,佛陀劝导人们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人生起到了净化的作用。佛陀的无常、苦、空、无我的修行解脱学说其实也都建筑在因果的基础上。佛陀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是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轮回之果,因此要摆脱痛苦,就必须证得涅槃。涅槃是解脱之门,超出生死轮回的果报,而到达无生无死极乐清净世界的彼岸。到达这个彼岸,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修行途径如布施、持戒、坚忍、精进、静虑、般若,然后是波罗蜜多,即最后通过伟大的智慧之舟(般若)而到达彼岸(波罗蜜多)。般若(智慧)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释迦牟尼六年的苦行经历并未使他悟得宇宙真理,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说明了伟大智慧的重要,没有它,彼岸是无法达到的。

    然而涅槃之后,又该如何呢?那就是佛陀所讲的一切都可以舍去了,最后连智慧也变得没有什么用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般若是智慧之舟,渡过了岸之后,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彼岸也许就是那自然自在而永无痛苦、永无烦恼、永无生死轮回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福慧具足的永恒,因为具足,所以单独的智慧或者福德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佛陀是到达了彼岸,佛陀传教的目的是要渡众生而到达这个彼岸,这个渡不是代替众生、挟持众生,而是需要众生自己通过波罗蜜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释迦牟尼传简介 >释迦牟尼传目录 >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