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北京风雨
    1916年夏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乃全国著名学府,各地学子均以考取这所名牌大学为光荣,现在朱自华一跃而登龙门,自然博得许多人的钦慕,全家喜悦自不待言。为准备上学,全家忙乱了一阵子,于8月间,朱自华遂辞别祖母和父母亲,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挥手向生活了多年的美丽扬州告别。

    车声隆隆,汽笛长鸣,飞驰的列车载着青年朱自华,奔向人生新的途径。他年轻的生命之船,扬起高高的风帆,冲进广阔多彩的生活海洋。

    这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突时刻。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发起猛烈的进攻。它犹如一声滚动阴霾长空的春雷,给死气沉沉的黑暗王国以巨大的震动。一片红砖绿瓦庄严肃穆的北京,本是封建军阀盘踞的老巢,帝国主义者纵横捭阖的场所,但也是新思想人物荟萃的地方,而北京大学正是精英云集之处。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系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变法运动失败后,这所大学堂被保存下来,实际上却是继承着封建文化的传统,入学者多为出身科班的京官,官僚习气十分严重,学校设备也极简陋。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后又历经数人,虽有些须改良,但面貌变化不大。朱自华进入这所大学之日,恰是蔡元培接任校长之时,蔡元培思想开明,学识渊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教育家,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两度留学欧洲考察教育。他一接任北大校长,便决心除旧布新,大刀阔斧地改革遗留的封建教育体制,扫除陈腐习气,要以西方资本主义大学为模式,创立一个具有“学术思想自由”的最高学府。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千方百计罗致学有专长的学者和具有先进思想作风的新派人物。他在翻阅了别人送给他的十余本《新青年》后,大为赞赏,这时陈独秀正好住在前门一家旅馆里,蔡元培立即驱车前去拜访,聘请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主管文学、哲学、历史等系。胡适于1917年7月回国,9月即被聘为教授,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接着,李大钊也被聘为图书馆主任,并兼历史经济系教授。

    陈独秀就任文科学长后,即将《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至北京,使刊物更好地发挥团结新文化战士共同作战的阵地的作用。就在这个时期,文学革命运动的号角奏响了,《新青年》第三卷第五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不主义”的主张,要求文学要有“高远思想”和“真挚之感情”。第六期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主张,要打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号召青年学子与“十八妖魔宣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人物,新的思潮,开启了朱自华的心灵。他听到了闻所未闻的言论,看到了见所未见的事物,他像在沙漠中饥渴已久的人,贪婪地吸吮着新文化知识的甘泉。北大图书馆设在马神庙公主楼,自华整天泡在里面,翻阅着新刊物和新书籍,眼界为之大开。

    寒假将至之时,他忽然接到一封家信,不禁忧喜参半,原来是父亲催促他早点回去完婚。在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婚姻命运,都只能依着规矩制定的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通向爱情的“幸福之门”。他14岁时,在扬州订下的武家姑娘年已及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作为家族中的长子长孙,朱自华自然不敢也不能违背这千百年留下的古训。于是,假期一开始,他便急匆匆地背起简单的行囊赶回扬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二、北京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