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红绿灯的启示
    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汽车、自行车、人流按着红绿灯的指挥有秩序地行驶着、流动着,倘若一辆汽车走到十字路口恰巧遇到红灯,而司机仍旧驾驶汽车飞快地行进,不顾后果地闯红灯,就可能与两边过往的车辆、行人发生碰撞,造成意料不到的交通事故。在这里,如不按红绿灯的规则行驶,不仅影响着交通秩序,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在五彩斑斓的生活长河里,人们都能井然有序地生活、工作,很少脱离生活的轨迹,也很少发生互相“撞车”的事故,使时代的列车永远向前奔驰,这是什么力量呢?——红绿灯。但这里的红绿灯不是指马路上的交通信号,而是比红绿灯范围大得多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先从一些具体的事例谈起。自古以来,人们把穿在自己身上的遮蔽身体和御寒的物称衣服,穿在上身的称上衣,穿在下身的称裤子。人们将主食和大部分蔬菜煮熟食用,而水果生食。一个地方的车辆或一律靠大路右侧行驶,或一律靠大路的左侧行驶。以握手为友好、礼貌的表示,把友好交往、亲密的人称为朋友。以英勇保卫民族、保卫祖国为光荣,以贪生怕死为耻辱。现代社会的家庭都是一夫一妻。以暴力侵害他人要受到惩罚。起床、睡觉、吃饭、上班、看电影等都具有时间性。在我国,工人、教师、医师等以工资的形式获取劳动报酬。年满15岁的人才能参加共青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如此相似的共同行为,比比皆是,这便是由于受某种因素的支配,而这种因素就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支配和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的规则、标准,即所谓的社会规范。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指不用圆规和曲尺这两种工具,就不能使方形和圆形符合标准。后来,人们专用这句话来比喻对人的严格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一种标准,受一种约束,否则,什么事也办不成。社会规范就是人们行为办事的规矩,如学校规定教师上课时学生要起立致敬,这就是规矩。见朋友要招呼,用什么方式打招呼,对于每天都见面的朋友怎样打招呼,对于很久没见面的朋友应当怎样打招呼都有规定,若不按这套规矩行为,就要破坏朋友关系,失去作为一个朋友的地位。

    这当然是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的范围很广,习俗、道德、礼仪、纪律、法律、宗教等等都属于人类活动的规则、标准,任何社会都会向人们提供一整套合乎这个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为个人指明怎样做或不怎样做,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等。我们以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个人为例,展示一下他一天全部的生活内容,就会发现规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早晨起床,别人如果还在甜蜜的梦乡,那么就必须遵守寝室的公约,行动要轻,说话声音要小,不影响别人睡眠,这是道德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会招致别人反感,甚至发生冲突;开早饭了,吃饭必须排队,按秩序就餐,否则,就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吃过饭开始上班,一定得在规定的时间走到工作岗位,如果姗姗来迟,破坏了工作制度,误了生产或工作,就要受到纪律的惩罚。下班后到夜市游玩,同样也要遵纪守法,不能见东西就拿,动不动就与别人挥拳头。总之,社会规范干预人的行为相当宽阔,它像一个调节器,为人们勾划了一个无形的生活规矩,成为人们行动的准绳,凡是超越了这个界限就被认为是恶的、丑的,就要给以限制、批评、禁止;反之,就是善的、美的,就要给予肯定、赞誉、嘉奖。

    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工作得更好,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而这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够获得。可以说一个婴儿呱呱堕地来到世上,社会规范的教化便开始了。最初,他从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的社会化漫谈简介 >人的社会化漫谈目录 > 2.红绿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