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体,还可能参加一个夏令营或课外小组伙伴组成的群体,也有可能加入时常在一起的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组成的群体等。面对这样多的群体,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同龄群体中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一切,心理受到挫伤,尚可以退出,加入到别的同龄群去。家庭、学校是难有这种选择权利的。

    自愿选择同龄群体,对个体极有意义,因为它是个人自愿加入的群体,往往容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就不是被动的、强迫的结果,而带上了主动、自觉的色彩。

    (2)吸引力强。同龄群体,是相似年龄,或相似地位者的结合。与家庭、学校不同,它不会有一套严格程序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它完全以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中心,而且主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因而更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在群体内部,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谈天说地,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例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个人生理发育的秘密进行讨论和交流,他们可以谈论自己初恋的体会,谈论与其同伙相处的关系或者别的伙伴交了什么样的异性朋友等等。通过这种途径,少年和青年可以了解许多由于某种原因成人不愿告诉他们的必要的东西。

    由于同龄群体常以玩乐为主,使青少年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情绪上获得满足,因而几乎每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加入到一个或数个同龄群中去。如果某一个体被自己一心向往的群体所排斥,内心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以至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由于同龄群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群内成员对他人的评价就格外敏感和重视,这就无形中产生一种制约力,促使个体遵从同龄群的诸多规范。

    (3)地位平等。不论家庭,还是学校,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一边倒的。父母与被社会化者有年龄差别,智力、情绪及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在许多方面,造成一种指导与被指导、保护与被保护的上下关系,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迫使孩子做他们不大喜欢的事。但是在同龄群体中,大家处于相等的地位,没有年龄、声望或成熟性的区别,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因此,交往自然也是对等的,个人具有较多的心理自由,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态度,而能运用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从事自由判断,建立个人态度。可以说,这是个体一生中首次获得这种体验,也是同龄群引人入胜之所在。

    同龄群体上述几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决定它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同一般:

    (1)它往往能够满足个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在同龄群体中活动,大家不仅年龄相近,知识、经验也相差不多,这可以使青少年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当遇到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难题时,学着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或者寻找同龄群中的知心朋友商讨,共同对付难关。由于朋友之间趣味相近,能使每一成员在家庭里难以体现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可以在同龄群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而这种被人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很难从成人那里获得的。

    (2)同龄群体能为儿童特别是青少年广泛接受社会信息,拓展其经验世界提供场所。儿童时期孩子们依赖成人而生活,其生活圈子主要局限于家庭,与父母谈话的内容大多狭窄,主要涉及学校生活与家庭琐事,而且这种信息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他们强烈渴望了解的许多东西无法从父母那里获知,而学校的老师对此也很少给予传递。相反,与同龄人的交往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同龄人在一起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交流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交流的题材极为广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自然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的社会化漫谈简介 >人的社会化漫谈目录 >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