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走出摇篮
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后,出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异的本质的变化,从一个软弱无能、不识不知的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活泼可爱、懂事达理的“小大人”,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童年社会化。

    儿童社会性发展同其它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阶段性。从国外的研究材料看,有关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由于划分的根据不同,分法不尽相同。目前最著名的划分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埃里克森以由于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的适应或失调所促成的一些对立的品质作为标准,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由于发展的任务可能完全的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这就会造成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个性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从出生到16岁,经历前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儿童(0-2岁)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就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第二阶段的儿童(2-4岁)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言语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自主性,要求“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在成人关怀儿童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的儿童(4-7岁)是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应当培养他们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能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儿童自己的主动性。

    第四阶段的儿童(7-16岁)是进入学校学习的孩子,要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文化知识,正确对待学习竞争。如果顺利发展,就能为一生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否则,就会出现自卑感、自暴自弃,无所作为。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勤奋性。

    在我国,儿童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三岁),学龄前期(三—六七岁),学龄初期(六七—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十七八岁)。这里,我们仅对学龄前期、学龄初期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作一阐述。

    学龄前期。即幼儿阶段的社会化,主要是在父母的抚育下进行的,同时,幼儿园、幼伴群体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期间,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本领,如克制生物性的冲动,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作出什么样的表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人满意;学习语言、走路、穿衣,自己吃饭等本领,对周围的社会形成一种认识,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的需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作出反应,等等,这些本领又在他们后来的社会化过程中得到发展。

    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不容易顺利地获得这种发展。

    近年来自然科学,特别是大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关键期”理论提供了大量根据。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在出生后的五年内迅速生长和发展。三四岁的时候,脑重量达到成年人的三分之二,五六岁的时候,达到成年人的90%左右,12岁的时候,脑重量已经和成人差不多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的社会化漫谈简介 >人的社会化漫谈目录 > 1.走出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