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认识来源于实践

    我们在前面讲了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讲认识论为什么要讲实践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你知道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呢?看了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我们可能会说: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认识是从实践当中得来的。正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讲认识论必须讲实践。

    为什么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呢?我们先看下面两个事实。我国明朝,明成祖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珪关闭起来。当时朱文珪只有两岁,一关几十年,等到被释放出来,已经是57岁的人了。一个57岁的老人,应该很有知识,但他被释放出来后,连牛马也不认识。

    印度曾经发现过狼孩,就是小孩幼时被失去狼仔的母狼带入狼穴,跟狼一块生活、长大,结果这些小孩养成了狼的习性,吃生肉,在地上爬行,不会干活,不会说话,也不会思考。

    这两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没有生活实践,就不会产生任何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6—28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横排本)

    道理是这样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如只有亲眼看,才能知道某件东西是个什么形状,只有亲口尝,才能知道某个食品是什么味道;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人同客观事物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使事物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我们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呢?一定是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其实,不光懂得吃螃蟹,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实现裂变反应,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结果命中率很低。后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不但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亲爱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烧分裂时放出的大量热能,建立原子能发电站。如果不是去变革原子核,人们能掌握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吗?当然不能。事实证明,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出教书理论。有办工厂的实践,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总结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它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才对“百草”有所认识。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人们今天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以及治什么病,这些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亲口品尝和使用后才认识的。我国明朝的李时珍,写了一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他为了写这部书,行程数万里,换集资料,向许多人请教。他的书不仅是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前人和他同时代人实践经验的结晶。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了。”

    可见,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切功夫,也都是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目录 > 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