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六、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诡辩术
,推出他“越反动”;甚至从一个人的年龄“越老”,推出这个人“越修”;从一个作家写不出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推出作家自己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的一套感到舒服,等等。所有这些推论,其荒谬程度甚于上述故事中那位成年男子的推论。

    故意虚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某种观点作论证,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一种诡辩手法。

    03 三呼“最小”与“最大”

    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根据大量的事实材料,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式的论断: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是,反革命野心家林彪在“文革”中却声嘶力竭地叫喊:“文化大革命损失最小最小最小,成绩最大最大最大。”

    对林彪的这种谬论,如何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呢?充足理由律要求,要确定一个思想为真,不但要有理由,而且理由必须真实、全面。凡讲不出任何理由的论断就是武断或无根据的瞎说,从而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最起码的要求(要有理由)。诡辩手法之一是所谓“反复断言法”,即对某种观点或主张不加任何论证,而是用坚定的口吻一再重复申述。例如对事物不进行论证,只是反复地断言“就是好,就是好”或者“就是坏,就是坏”。诡辩论者信奉的哲学是“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谎言重复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诡辩论者利用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心理习惯,即当讲话人用异常坚定和确信的语气一再重复某种观点时,听者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趋向,完全忽略了观点本身的正确性,也不管讲话人是否已经提出有力的论据来证明其为正确,他们会趋向于相信这种观点。特别是当讲话人是有很高声望的权威人士(政治家、大学者以及某一事业上的成功者)时,听众更容易接受他反复申述的观点。林彪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于“文化大革命”,他认为似乎连着说三个“损失最小”,损失就会真的变成最小,接着再三呼“成绩最大”,成绩就会从天而降。林彪一再重复这种谬论的目的,是为他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服务的。从逻辑上看,他的论断是毫无理由的。

    最后,应指出的是,充足理由律只是要求在论证某一思想观点时,要有充足理由。至于论证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理由是否真实、正确和全面,充足理由律本身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来解决。

    -------------------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诡辩术逻辑分析简介 >诡辩术逻辑分析目录 > 六、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诡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