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论证中的诡辩术
入的困境。例如,不去回答别人的批评意见是否正确,而是指责对方的态度不好。对付这种诡辩的最好办法,就是紧紧抓住最初的问题不放,切莫跟着对方设置的岔道走下去。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避不作答,来个“王顾左右而言他”,是转移论题的诡辩手法;虽然回答了,但故意地答非所问,也是一种诡辩手法。例如:

    甲问:我还需要等多久?乙答:你如果不耐烦,就别等。乙不是针对甲的提问来回答,而是回答了另外一个不同的问题:“如果等得不耐烦,还要不要等?”这就违反了论证的规则,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03 讲外国人的主义就是卖国

    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即使在敌人的监狱中,也丝毫没有动摇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一次审讯中,法官诬蔑他“卖国”,理由是:

    “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讲外国人的主义,难道不是卖国?”

    这位法官先生黔驴技穷,他抓不到王若飞“卖国”的任何证据,只好乞灵于拙劣的诡辩。他是这样论证的:“你(指王若飞)是卖国者,因为你讲外国人的主义。”这是应用了一个省略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是“凡讲外国人主义的人都是卖国者”。用这个荒谬的大前提作论据,违反了“论据必须是真实的”论证规则。犯了“论据虚假”的错误。

    针对这种谬论,王若飞同志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驳斥。他说:“法官先生,你简直太可笑了,可笑得令人齿冷。你竟然无知到这样可怜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奇。对你说话,我得讲一点普通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不能立足,曾在巴黎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又寄居在英国伦敦。他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很欢迎他。照你的说法,莫非英国工人把自己的国家出卖给马克思吗?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俄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出卖给德国人吗?先生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哪国需要就在哪国发展,谁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装懂,假装有学问。这样自以为是,自欺欺人,除了给人增加笑料,别无好处。”(《王若飞在狱中》,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第35页)

    中外一切反动派为了给他们的倒行逆施的丑恶行为作辩护,常常故意地制造虚假论据。请看下面的事例:

    (l)1931年9月18日夜里10点钟左右,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守备队,自行炸毁沈阳北部的柳条沟一段铁路,制造了所谓“柳条沟事件”,然后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向我国东北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侵略。

    (2)1933年2月27日晚上,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突然失火,这是德国法西斯一手制造的“国会纵火案”。纵火事件一发生,希特勒当局硬说是共产党干的,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然后希特勒政府就宣布取缔共产党和民主报刊,并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其中包括在柏林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

    (3)“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凭空捏造了种种骇人听闻的假材料,强加在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身上,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以上事例,都是“论据虚假”的典型。这种贼喊捉贼、栽赃陷害、嫁祸于人的卑鄙手法,是最恶劣的诡辩术。

    04 她是我的妹妹

    火车刚靠站停下,一位6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一前一后地上了车。

    “小同志,这个座位有人吗?”老人对一个小青年和气地说。“有人。”小伙子很不耐烦地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诡辩术逻辑分析简介 >诡辩术逻辑分析目录 > 十、论证中的诡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