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在人们看来,活人与死人是界限分明、极难混淆的。但如果要一个人说明何为活人,何为死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确回答。古往今来,人们几乎一直把心看作“神明之府”、“君主之官”,把心脏视为身体的中心,是它主宰人的一切,汉语中“心心相印”、“心中有数”、“心领神会”等成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从古代至本世纪的60年代,人们一直把心脏停止跳动——心死作为死亡的标志。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科学的长足发展,死亡的心死标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出现了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受到时代的挑战。60年代,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80年代,人工心脏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或使用人工心脏,最长的已存活12年。这说明,心死并不等于人死。瑞典有一位名叫雷弗•斯登堡的企业主被税务所指控长时间不交税,因而被法庭传讯。但他却振振有辞地援引一条国家法令说:“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以后,这个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死人是不纳税的。而我的心脏已停跳快一年了,我是借助于人工心脏生活的,所以,当然不在纳税人之列。”据说,目前律师和法院还在就此案件进行辩论。

    1968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把死亡规定为: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没有反射和肌肉张力,停止自发呼吸,动脉压陡降和脑电图平直。这是一种脑死亡标准。以此而论,斯登堡先生是活人,而不应算作死人。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死亡”这一概念的含义及适用的范围。

    概念的含义及适用的范围就是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然界中有高山、大河、飞禽、走兽,社会中有学校、法庭、流通、交换,思维中有感觉、知觉、概念、判断,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为什么能够区分开来呢?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即特有属性。如有翼、卵生、体温恒定、嘴内无齿等是禽的特有属性,而哺乳、四腿、全身生毛等则是兽的特有属性。禽之不同于兽,兽之区别于禽,就是因为它们的特有属性不同。死亡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但也有其特有属性,在60年代前,其特有属性即区别于生的特点就是心脏停止跳动。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就是概念,如“禽”、“兽”、“死亡”等。而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即它的含义。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是动物的特有属性,没有这种属性,动物就不成其为动物,这种属性反映在“动物”这一概念中则成为“动物”的内涵,亦即“动物”概念的含义。而“死亡”这一概念在60年代前后有不同的含义。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即事物区别点的把握,因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质。概念的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即概念所适用的对象,它把握的是事物的量。如“禽”这一概念就适用于所有的鸡、燕、雀、鹰等等;“死亡”的外延则指古今中外男人的死亡、女人的死亡、成年人的死亡、未成年人的夭亡等。

    明确概念实际上就是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如果对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楚就贸然使用,必然会产生混乱和笑话。如斯登堡拒绝交税之所以引起辩论,就是由于在新的条件下,“死亡”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变得模糊不清。

    传说某军阀生性粗鲁,没有文化,但又爱卖弄字眼。一次,上头来了个长官巡视工作,并要给他的部下训话。他拉长声调对部下说:“弟兄们,现在请大官僚某某给我们训话!”众人大哗。这个长官用手捅捅他小声说:“不要叫官僚。”他反而更加大声音说:“不要谦虚,大官僚就是大官僚嘛!”众人哄笑。又有一次,他到某大学视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逻辑漫谈简介 >逻辑漫谈目录 > 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