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形式逻辑的根本大法
    古希腊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著名的话:“踏入同一条河里的人们,流过他们的水是不同的,永远是不同的。”这句话是说,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的已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他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都处于不停的流动变化之中,永远凝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有些事物的变化是明显的,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东。”“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说的是日月的变化。“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讲的是社会的运动。可是,有些事物的变化比较缓慢,人们不易觉察到。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我国的西南边陲,看似永远不变化,然而,事实上它是从“喜马拉雅海”变来的。1亿多年以前,这里还是极目浩瀚的一片汪洋。另外还有一些事物,如恒星、高空飞行的超音速飞机、基本粒子等等,虽然它们的变化非常快,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远或太小,我们也不易觉察它们的运动。总之,整个世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自然到社会,无时不处在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

    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在运动,但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不过这种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相对的静止。例如,一个人坐在奔驰的火车里,相对于火车的空间位置来说,他是没有运动的。可是,请不要忘记,火车在急速地行走,人和火车都在地球上,而地球也在不停地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再说,人虽然坐着没动,但在他的体内,每天都有千万个细胞在死亡,又有千万个细胞在新生。总之,人也在不停地运动着。另外,某一事物虽然处在运动中,但在一定条件下只是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此事物仍然为此事物,呈现出相对静止的面貌。只有当这些微小的变化积聚到一定程度,此事物才能变成别的事物。例如,一个人刚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变化,但直到死亡之前,某人终归是某人。

    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就必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也就必然否定事物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赫拉克利特有一学生叫克拉底鲁,善于别出心裁,为了达到一语惊人的目的,提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惊世之言。他解释说,我们既然承认一切皆流,万物皆变,那就是说,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不可能有片刻的静止和稳定。这正如一条河流,在我们刚刚踏入的一瞬间,它就变成了另外的河流了,所以,我们一次踏进去的就不是同一条河流了。

    有人问克拉底鲁:“河流是如此,是否其他事物也这样呢?”

    克拉底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正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变动着。”

    这时,有人指着克拉底鲁坐着的椅子问他:“你坐着的是什么?”

    “是椅子。”

    “不对!”提问者反驳说,“按照你的理论,你的话还没说完,它已经变得不是椅子了。”

    克拉底鲁无言以对。后来,他怕再出洋相,不管任何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不作回答,而只是不断摇动大拇指。意思是说,你问的问题我不回答出来,因为就像指头的摇动一样,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无法加以认识,我们更不能把它说出来,因为在说出时它已不存在了。后来,有人把克拉底鲁称为“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克拉底鲁否定事物相对稳定性的荒谬主张受到人们的嘲笑。有一位希腊的喜剧作家得知后,特意按照他的观点编了一个喜剧,在第一次演出时恭请克拉底鲁观看。克拉底鲁不知底细,欣然前往。

    演出开始了,剧中人甲和乙出场。甲:朋友,我有急用,但手头拮据,帮帮忙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悖论趣话简介 >悖论趣话目录 > 二、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形式逻辑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