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6.两伊战争
冻雪封,南线进入雨季,双方战争消耗都很大,兵员不足,补给困难。交战暂处间歇状态。

    1981年1 月至4 月,伊拉克北、中两战线全面转入防御。南线部队则重点围攻阿巴丹。伊朗军队在组织不同规模的反击的同时,于1 月5 日以3 个装甲团对阿瓦士地区的伊拉克军队发动进攻,但被后者施以重创,损失惨重。

    伊拉克军队也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攻坚能力有限,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已力不从心,其被动的态势日渐明显。

    从1981年第3 季度开始,伊朗在阻滞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不失时机地由局部反击转入全面反攻。9 月底,伊朗在南部战线集中数十万大军,发动了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歼灭伊拉克1 个师,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围困,打开了由此通往阿瓦士、达尔赫文的通路。11月,伊朗军队在中部地区发动了布斯坦战役,击溃了伊拉克1 个旅,击毁坦克150 辆,收复了布斯坦镇。伊拉克为扭转败势,于1982年2 月以两个师向伊朗的布斯坦守军发动进攻,结果未能得手。至此,中部战场的态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伊朗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是伊朗进攻阶段,从1982年3 月至11月。

    3 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 个师和部分革命卫队,共3 万余人,发动了代号为" 胜利行动" 的反攻战役。其主力在提斯孚尔和舒什地区切断了伊拉克南北两线军队的联系。经过8 天激战,伊朗军队突破了伊拉克中线防御,重创伊拉克两个师,全歼两个旅,俘万余人,缴获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收复了扎赫阿巴斯、艾因霍什等重要城镇,共200 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军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随后,伊朗调整部署,先后将两个师和大批坦克、装甲车由中线调往霍拉姆沙赫尔方向,同时调4 万名革命卫队队员前往阿瓦士西南地区。4 月30日,伊朗发动了代号为" 圣城行动" 的进攻战役,主力部队在达尔文一带越过卡隆河,突破了伊拉克军的防线,南下迫近霍拉姆沙赫尔城。5 月24日发起总攻,一举攻克霍市。6 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承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10天以后,又宣布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至29日,军队基本撤出,两国边界暂时恢复到战前状态。

    7 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大军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宽60公里的正面,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 斋月行动" 的大规模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8 至20公里。随后在伊拉克军队的反击下虽有所退却,但战斗已经开始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了。

    28日,伊朗军队强行攻击,又向伊拉克境内推进了10公里。双方开始了拉据战。10月1 日,伊朗出动地面部队5 万人,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纳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造成威胁。11月1 日,伊朗军队又在中线提斯孚尔以西地区发动了代号为" 穆哈拉姆" 的攻势。至此,伊拉克欲战不能,欲和不得,完全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四阶段,从1982年底至1988年8 月。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双方经过连年征战,均已疲惫不堪,战线呈犬牙交错和相对固定局面。

    为了迫使伊朗罢兵言和,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采取" 以战迫和" 的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对伊朗主动出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伊朗此时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因而采取了以长期消耗战拖垮伊拉克的战略。在前线不同地段发动中、小规模的有限进攻,力图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趋激烈,除加强地面交火之外,海上" 袭船战" 也日益升级,双方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 艘。" 袭船战" 中非交战国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世界当代军事史简介 >世界当代军事史目录 > 6.两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