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二回 士卒奉命严盘诘 君臣熟视竟相忘
今日午时,果然有师弟四人来投,说要借寓,即时就满口应允,备斋款待。建文师弟四人,也安心在永加寺寄迹,按下不题。

    且说廖平自师脱去,门军捉住他草庵和尚,解与知府。廖平虽叫人与知府辩明放了,却纷纷传说廖侍郎家窝藏建文帝。他着了忙,恐在家有祸,遂弃家只身走出,要往云南寻师。又恐不僧不俗,难以追随,只得向东而走。不期走到会稽,盘缠用尽,资身无策,竟自负柴薪上街货卖,以给衣食。这事且不表。

    再说史仲彬与师分别之时,曾约明年三月于襄阳廖平家相会,时刻在心。一到正月尽,即起身往襄阳而来。至三月初三日,方到廖平家里。细细访问,方知廖平为前番之事,已将家眷移住于汉中,自家遁去,不知何方,只留下仆人看屋,以待众人来会。再问仆人:“曾有谁先在此?”仆人道:“只得牛爷在内。”仲彬忙入去相见,各诉别来之情:“不知师曾到云南也不曾?又不知今日之约,能践也不能践?”

    过了六日,忽见冯囗走来,相见时,细问行藏,冯囗说自家行遁在夔州教书,并说了路中逢师,要往云南,留住三日之事。二人又问:“师到云南,不知可有居停之地?又不知今日之约,复能来践么?”冯囗道:“自师行后,我不放心。正月中,即到云南去访看。喜得师已安居于永加寺中。说起今日之约,不敢来践。恐旧事复发,故命我来,一者通知众弟子,二者访廖君消息,三者就约诸弟子,明年八月会于吴江,即便作天台之游。”仲彬、景先听了,放开心肠。又过了数日,众弟子俱陆续来到,唯梁良玉不至。再细细访问,方知已物故了,大家感伤了一番。说了师相约之话,方各各回去。唯牛景先留住在西山不去,冯囗仍回云南,报知诸事。

    建文见廖平家中无恙,心中放下,但不知他行遁何处,未免有怀。及听到梁良玉物故,不胜悲涕。自此无事,潜踪匿影在永加寺,过着日子。到了永乐二年正月,建文想起吴江之约,便打点起身。此时冯囗已先告回,约于天台相会矣,只与两和尚一道人相伴而行。知牛景先住在西山,要会他同往,故就往襄阳。访知前知府已去,旧事无人提起,遂大着胆,竟到西山来见景先。景先忽见师到,欢喜不胜。建文竟先遣景先,到吴江报信,然后僧道们慢慢而来。将近四安,程济道:“明日辰时,我师又有一难。我四人可拆做四处孤行,方不犯它之忌。若聚在一处同走,未免动人耳目。”建文听了吃惊,忙问道:“此难得免么?”程济道:“不但今日可免,由此终身亦可免矣。但凡大难临身,必身亲历方才算得,若枉道避之,则违天命矣。本可不言,但恐临事师惊,故先说破耳。”到了次日,程济取出两件褴褛旧僧衣,替建文穿在身上,又取一个瓦钵盂,叫他托了,装做沿路乞食之状。又嘱咐道:“若有所遇,切不可惊张退避。”建文点头。四人遂分四路而走,约于前途相会三人不题。

    单说建文听了程济的话,遂大胆从四安而来。走到市中,撞着一乘大官轿抬到面前,轿大街窄,走不得,只得立在旁边,让官过去。那官轿中的官人,早看见了建文,遂自瞪着眼,将建文熟视。建文因受程济之戒,便不退避,也瞪着眼看那官人。又恰值抬轿的立着换肩,彼此对看了半晌,方才过来。你道此官是谁?原来是都给事胡氵荧,为人忠厚老成。永乐君因察知建文未死,出亡在外,欲待相忘,又恐他潜谋起义;欲要行文书各处搜求,又念他无家可归;又感他屡诏不许杀叔,倘搜求着了,未免要受杀侄之名。故明敕他访求异人张邋遢,却暗暗命他察访建文踪迹,若有异谋,急召地方扑灭;倘安于行遁,便可相忘。故胡氵荧今日遇着建文,见他孤身褴褛,恻恻于心,故一字不问,让他过去,又恐一时被他瞒过,故复往来湖湘十余年,知其万万无他,直至永乐十七年,方才复命道:“建文死灭矣,万不足虑。”永乐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续英烈传简介 >续英烈传目录 > 第三十二回 士卒奉命严盘诘 君臣熟视竟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