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三
    河南道三西京一

    河南府

    河南府古洛州,今理河南、洛阳二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柳宿,为周之始都。按《博物志》云:周在中枢,三河之分,风云所起,四险之国也。昔,周武王克殷还,顾瞻河洛而叹曰:“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雒,毋远天室,遂定鼎郏鄏,以为东都。”《周书》又曰:“周公将主政,乃作大邑,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在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涧水东、瀍水之阳,以即中土,而为洛邑,而为成周王都,今苑内王城是也。”又按《孝经援神契》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又云:“成王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丰、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返归在丰,周公往营之,后始迁殷顽民居之,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自成王后十世,幽王为犬戎所杀,其子平王居洛邑,所谓新邑也。平王后十三叶,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壊翟泉而广焉。敬王后十一叶,赧王又徙居于西周,即王城,今苑城内是也。皇甫谧《帝王世记》云:“赧王尽献其邑三十六于秦,秦昭襄王纳其献,立为三川郡,初理洛阳,后徙荥阳。”自平王东迁至赧王,凡二十叶而周氏灭矣。《汉书?地理志》云:“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地分小。”徐广《注史记》云:“周王畿凡七县: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是也。”楚汉之初,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其地属韩。汉元年,项羽立楚将瑕丘公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二年,阳降汉,汉于其地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理洛阳。汉高祖五年,即位定陶,自洛阳徙都长安。后汉建武元年,幸南宫,遂定都焉,至五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领二十一县,属司隶校尉。献帝即位,关东兵起,相国董卓遂逼迁西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庙。曹子建诗云:“步登北芒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后卓死,又都焉,至建安元年,曹操进兵诣京师,帝遂南都于许。魏受禅,都洛阳,陈留王奂合河南等五郡置司州,《十三州志》云:“京师之州,司隶校尉掌焉,故曰司州。”晋受禅,又都洛阳,司州不改。永嘉五年,刘曜、王弥入京师,于是司州没胡,刘聪以洛阳为荆州。石季龙又改为司州。建武元年,分司州之河南等七郡为洛州。东晋永和五年,桓元子入洛阳,复置河南郡属司州。苻坚使王猛克洛阳,改司州为豫州。后秦不改。宋武帝入洛,更置东垣、西垣二县,仍于虎牢置司州。后魏神{上鹿下加}三年,遣将安颉攻洛阳,拔之,复为洛州;太和十七年,又改洛州为司州;十九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魏武帝自洛阳迁都长安是为西魏;魏孝静帝自洛阳徙都邺,是为东魏。按《郡国县道记》云:“魏天平元年,又改司州为洛州,改河南尹为河南郡。”西魏大统三年,复改洛阳为司州,仍置牧司州,寻陷入高齐,司州不改,又移河南郡于渑池县大坞城置,寻又改司州为洛州,河南郡惟领宜迁一县。后周建德六年,平邺之后,于洛阳置洛州总管,仍省东魏及高齐两河南郡,改宜迁为河南县,仍废河阳总管。隋初,仍旧置总管,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并罢洛阳郡置洛州,以郡旧领县属焉。大业元年,炀帝命仆射杨素等营构宫室,大业二年,遂成新都而徙居之,今洛阳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值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定议建都焉。其宫室、台殿,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絶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与比。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平寰宇记简介 >太平寰宇记目录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