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第一 (上)
    叙山水篇第一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前汉郊祀志云。干封中。武帝浮江。

    自寻阳出。枞杨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桑钦水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彭蠡县。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在江州寻阳。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江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左挟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有匡俗先生者。

    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游此山。遂托空崖。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奇声骇人。此其变化不可测者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迹之所罕经也。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三湖。北望九江。

    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下半里许。有重巘。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奇神。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中。蔚然成林。计奉在民间二百年。容状常如二十时。

    俄而升举。遂绝迹于杏林。其北岭西崖常有悬流。淫霪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崖穷绝。莫有升之者。有野夫见人着沙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踞鞍。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

    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似出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佛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气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昺然与众山殊别。天将雨。其下水气涌起。如车马盖。此即龙井之所吐。其左有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方物之奇。焉可得胜名哉。略举其异。耳刘昭注续汉志郦道元注水经。并用惠远语。又豫章旧志云。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东野王与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郦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山。故谓之庐山。张僧鉴寻阳记云。山南有三宫。所谓天子都也。庐宫溪水出焉。上宫人所不至。有三石梁。长十余丈。阁才盈赤。其下无底。其中宫在别岩。悉是文石。两边有小圆峰。奇特号为右障峰。石形若羊马来道。相对下宫。

    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接。因命之。

    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庐山记简介 >庐山记目录 > 卷第一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