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首创了正规红军、地方赤卫队和暴动队三结合的人民军队体制;实行了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建军原则和民主制度,以及正确对待俘虏的政策等等。同时,毛泽东还创造和提出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以及“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等一整套游击战战术原则。这些都是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毛泽东在总结红军斗争的经验时特别强调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这个重要思想到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九大”(即古田会议)时,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毛泽东说:“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便有走到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危险,如像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这就更进一步阐明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党指挥枪的原则。从井冈山斗争到古田会议,是毛泽东军事路线形成的重要阶段。
3.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和政策。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内容主要是“实行土地革命”的思想,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上,又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方针,随后掀起了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风暴。在土地斗争中,由于“边界对于土地是采取全部没收、彻底分配的政策”,曾一度“大受中间阶级的阻碍”,出现“延宕分田及隐瞒土地”的现象,直到龙源口大捷后,发挥红军的威力,处理了一些延宕分田的人,才实际地分下去。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一年来井冈山土地斗争的经验,亲自起草和主持制定了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明确规定了根据地内土地分配的原则、标准、方法及土地税的征收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成为湘赣边土地斗争的政策指南。由于“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也存在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缺陷,尽管如此,《井冈山土地法》仍不失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土地法。它不仅直接指导了湘赣边界的土地斗争,而且为以后中央苏区大规模的土地斗争提供了鲜活、宝贵的经验,为我党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3.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自始至终一直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建设;首先,毛泽东提出了“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思想。大本营是根据地的腹心、堡垒,大本营不建设好、巩固住,根据地就有后顾之忧。毛泽东指出:“宁冈能成为军事大本营者,即在山势既大且险,路通两省,胜固可以守,败亦可以跑,且敌人绝对无法把我围着,若加上各县党与群众的基础,实在可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若此刻轻易脱离宁冈,‘虎落平阳被犬欺’,四军非常危险。”湖南省委指令下的出击湖南,导致“八月失败”,恰恰证明了“大本营”思想何等重要,“这种痛苦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时时记着的”。其次,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的思想。这是巩固大本营的重要保证。“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的具体举措就是大力经营永新。在毛泽东看来,“永新比一国还重要”。他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