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不仅创造与积累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构筑和培育了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的通称,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和培育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中共两任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都十分关注和重视井冈山精神,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依据。

    1993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视察井冈山时,就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2001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24个字”的概括,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根据胡锦涛、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我们认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应把握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井冈山道路正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前,一直是照搬苏俄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但是,大革命失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中国和苏俄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敌人以重兵盘踞在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山区恰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我们党内,当时真正认识到这点的人是不多的。八七会议后发动的秋收起义,仍然提出以占领中心长沙为目标。未料三路人马举事后,一团在金坪失利,二团在浏阳溃散,三团在东门受挫,起义部队“竟致溃不成军”。毛泽东正是在这个面临全军覆没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镇定自若,毅然放弃原定“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军事计划,作出了“退兵萍乡”的决策,率部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引兵井冈,另辟蹊径,从而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开创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这一决断和创造,既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又是无产阶级敢闯新路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是毛泽东悉心研究、探索中国国情的结果。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波浪式推进”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等等,对井冈山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撰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创立了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找到了一条新道路。“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终至燎原,这就表明,如果毛泽东同志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不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又不照搬照抄,善于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开拓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目录 >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