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容斋五笔·卷七
,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微的《连昌宫词》说: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说: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街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廉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总之这样的诗篇,多得无法计数。《飞燕别传》世传伶玄所写,其书还载有伶玄的自叙和桓谭的跋语,我对此颇有怀疑,不单单是因为这本书描写猥亵,至于说扬雄了解他,说扬雄由于顾惜名声,掩盖真情,所以不与伶玄交往;还有人说伶玄曾任河东都尉,殴打过决狱官班躅,班躅叔伯兄长的儿子班彪续写司马迁《史记》时,以伶玄没有像样的著述为由把他排除于史书之外,这些说法恐怕都不可信。伶玄的自叙又说:汉成帝、哀帝时任淮南王相。按,成帝、哀帝时淮南封国早就亡了,足可证明这种说法的荒谬。因而只摘录上述这些诗篇,附记在此。

    叙西汉郊祀天地

    【原文】

    郊祀合祭、分祭之论①,国朝元丰、元祐、绍圣中三议之矣,莫辩②于东坡之立说,然其大旨驳当时议臣,谓周、汉以来,皆尝合祭,及谓夏至之日行礼为不便。予固赞美之于《四笔》矣。但熟考③《汉史》,犹为未尽。自高皇帝增秦四畤为五,以事天地。武帝以来,至于元、成,皆郊见甘泉④。武帝因幸汾阴,始立后土祠于脽上,率岁岁间举之,或隔一岁,常以正月郊泰畴,三月祠后土。成帝建始元年,初立南北郊,亦用正月、三月辛日,而罢甘泉、汾阴之祭。元丰、祐、绍三议,皆未尝及此。盖盛夏入庙出郊,在汉礼元不然也。是时,坡公以非议者所起,故不暇更为之说,似不必深攻⑤合祭为王莽所行,庶几往复考赜⑥,不至矛盾,当复俟知礼者折衷之焉。

    【注释】

    ①合祭:天神地祗合在一起祭祀。分祭:将天神和地祗分开祭祀。

    ②辩:明白。

    ③熟考:仔细考察。

    ④郊见甘泉:在甘泉宫进行祭祀。

    ⑤深攻:仔细查究并非议。

    ⑥考赜:考察。

    【译文】

    郊祀中的合祭和分祭,本朝元丰、元祐、绍圣年中已经议论了三次,没有比苏轼的议论更明白的,然而苏轼之说的主要目的在于驳斥当时参加议论的大臣,说周、汉以来,都曾是合祭天地,并说夏至这一天行郊祭礼十分不便。我原已在《容斋四笔》中予以赞美,只是仔细地考察《汉书》,感到苏轼之说还不是十分详尽。自从汉高祖刘邦把秦朝的四个祭地增为五个,并以此敬事天地。汉武帝以后,直到元帝、成帝,都在甘泉宫进行祭祀。因汉武帝曾巡行于汾阴,才在脽上建立了后土祠,其后年年都到那里去祭后土,有时也隔一年去一次,通常是正月里祭泰畴,三月里祭后土。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开始设立南北两郊,也还采用正月和三月的辛日祭天地,此后取消了甘泉和汾阴的郊祭活动。元丰、元祐、绍圣间的三次议论,都没有说到这些。看来盛夏之时进入庙中、外出郊野,在汉代的礼制中原本就不是如此。当时,苏东坡由于持错误意见的大臣占了上风,所以来不及再提出详尽的说法。看来似乎没有必要深究合祭是王莽实行的制度,或许可以通过更详密的考证,使之不至于自相矛盾,这就要等待深知礼制的学者来为之折中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容斋随笔简介 >容斋随笔目录 > 容斋五笔·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