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提要
)不生妄想(之境界,就可以运用概念来判断:)言说(此境界为)无角。(说明如下)

    大慧,若复妄想(外在实有之概念角)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者:则(概念角)不因(感官直觉之)角(境而)生,(因此,概念角实有之设想、言说自不成立;)

    (设)若(概念角)不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者:则因彼(乃概念设立)故,(两相比较,)乃至(将感官直觉之角境作)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概念角于感官直觉之角境中。因为:概念属于意识,必然不可于眼、耳、鼻、舌、身识等感官直觉境中分析推求可得,这是被思维概念与感官直觉的特点区别所规定了的。)(所以,设若概念角)不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故,(则)彼(概念角实有之言说)亦非(真实)性(也同样不能成立)。

    (因此,无论概念角与直觉之角境异或不异,概念言说于此)二(途)俱无(境界依据之可信)性者,(既然概念言说之判断、设立,因无境界依据自不成立,那么,因)何法?(由)何故?而(居然能用自不成立的概念)言(说来判断本由直觉观察之内证境为)无耶?(无也属概念设立,故无的判断也不成立)。

    大慧,若无(境界依据)故,无(概念假立之)角,(然而)观(感官直觉自显之)有(境),故言(说感官直觉之)兔无角者,不应作(与无概念牛角之比较)想,大慧,不正因故,(因为概念假设之境与感官直觉之境不在一个比较层面上,且兔无角之直观境,根本毋须用概念言说来确立。故)而(由概念来言)说有、无,二俱不成(卷一)。

    据中观应成派观点: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见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故也可知,言说缺乏自相境界作真实依据。但因此更不可用名言即更不可用概念言说来认定内证境界为空无。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在证悟基础上,物、境、识、心、空、无差别,在觉自心现量大前提下,一切皆心境包括感官的现量角境与妄执外有概念角的俗境。但是,妄想分别、颠倒梦想,则专职将如来藏清净境转变、异化为外有对象境变自心为外在对象。以上经文即昭示了人们盲目地(无明)运用概念,将自心境界物化为外在事物这一心理过程,并将彼假立外物信以为真地执为实有,这就是一般世俗认知的心理误区根源。然而,佛教的任务,却是要回归本来面目,要将颠倒见反转回来,内证其外境非外、非彼,外境不可得,性空。因此,决不能将内证的实相无相境,重新又由言说确定为外境中的有或无,因为言说意取的功能不论其说有说无,皆专司颠倒,若由言说,则是内证的异化与降格,故实义不在言说,而在觉受。知见之无与内证之无,此二种无,如天壤之别,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内觉之无是收回外在对象,没有这种认知取著的外在对象,不可得无,是彻底内向的;而知见,是确立有个可得的认知外境对象,名为无,是完全外放的。故不可混为一谈。

    联系到阿赖耶识之胜义有与缘起性空之毕竟空,被言说定义中的肯定与否定(实为负面肯定)争议千年,若持知见立场,必无休止,因为这是被知见的规律二律背反所决定了的,即佛揭橥出的不可落于一、异、有、无等互为矛盾的边(偏)见。如佛开示: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作为履践得缘自觉以观察住,离有无事(知见)相而安本分住的无诤觉者,当注意。禅宗慧能大师偈言: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坛经般若品》),赅此义。

    至于方便教化,作言语之相似般若,应机济众,当别论。

    该节要点为:概念名相虚拟不实(无现量境证实),故运用名相来说有说无皆不成立。因此,不能将缘起性空的内证境界,用知见之概念名相来确立,说其为无;亦如对内证之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目录 >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