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提要
)。

    六地菩萨证现前地当下觉自心现量,及此前的声闻缘觉,多趣向灭一切外有,唯自心识显的正受。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当即念念自觉)非声闻缘觉。

    七地菩萨证远行(离)地,念念远离,解脱于我、法二执,以克服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为特点,这是声闻缘觉办不到的。但是

    初地乃至七地,观三界心、意(根、七识)、意识(前六识)量,(取著)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取著修行,亦妄想),堕外性种种相(堕在追求高阶位境界的外在相求取中),(由于长期求取的)愚夫二种自心(习气),(对能)摄心,所摄(境)向(来)无知,不觉(被)无始(以来的)过恶、虚伪(求取)习气所熏(卷四)。

    即便是修行,也得注意求取的隐蔽贼心。七地以下境界,尚有追求,攀越习气,刻意求著离我、我所等高层境界,无意间脚跟已经移动,表现出向来无知,自妄想修习气。故《清初僧诤记》一书中揭示的悟后起不起修争议,乃至传到现代,值得参究。

    八地菩萨摩诃萨,(深知)声闻缘觉涅槃(境界)。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乐门(自在),不般涅槃(八地不取涅槃境)(因为)弃舍一切有为(法等)众生事(的缘)故,佛种则应断(众生有为之世法如泥,佛法如莲,无泥则莲种断),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故不舍众生有为事),(而)声闻缘觉,(爱取自渡脱苦的)三昧门,得乐所牵故,(造)作涅槃想(卷四)。

    道行境界差别在于:八地以上菩萨,不刻意求著涅槃,因为本来即安住涅槃,诸佛世尊也不舍众生有为之事,实因深知本分已经涅槃,于此不住涅槃之涅槃,故无执取之修,且不耽已乐,入有为法不断佛种而振济众生,此乃无学位事;七地以下,学生腔重,取著习气,用于圣教,故经文有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之语,批判是严厉的。

    但是,一乘觉道,不离当下自悟,唯此一真实,于二皆非真,初地乃至十地的划分,并不机械,禅宗倡导顿悟成佛,教阶之设,由有学位之修,入无学位之不修,也只是全面展示阅历与体验罢了。故佛说

    于彼演说(教阶诸)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一顿入欢喜地,已入究竟);初地则为八(达不生不灭不动之无生法忍地);第九为第七(善慧地即远离我执之地);七亦复为八(勘破我执,本不动摇);第二为第三(离垢地也显发光地);第四为第五(焰慧地亦显难胜地);第三为第六(发光地觉自心现量即现前地);无所(谓)有何次(第)(教阶次第)(卷四)。

    八、纲要总结

    《楞伽经》主题是:佛说一切皆心境赅人生宇宙,主观客观,万事万物,世出世法等。

    《楞伽经》的禅宗观表现在直指人心令人当下自觉悉檀,觉受内心实况;此自觉行,由顿、渐二门实践;宗通为自通内证,说通为教下启蒙,藉教悟宗。

    《楞伽经》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作世界观;以觉自心现量为方法论;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纲要。如来藏阿赖耶识于顿悟中觉证,不在言说,其胜义有若作为法执知见,不异外道。

    《楞伽经》揭示三有世间产生的奥秘内缘起法。揭示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在于无明,颠倒见,妄想分别设立外有存在执为知见实有,不觉此有故彼有、缘起性空;而中观乃脱苦之行门,济世之良方。毕竟空不可仅仅作为知见而满足,当觉观履践,以免断灭空之嫌。

    《楞伽经》中揭示的世俗观,是内缘生法的世间行为运作版对内缘生法不自知觉,误认外界实有。虽然只概括了十二种形式,但实为常人与生俱来,念念不觉的知见误区。若不治理颠倒梦想,后果严重,此为佛陀立教情怀。

    《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目录 >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