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证一
线透过窗户细缝,与光线透过小孔成像的情况相似。⑧洼:凹陷。⑨迫:靠近。⑩腰鼓:古代一种中间细、两端对称的鼓,这里用腰鼓以细处中心对称的情况来比喻阳燧焦点与光线反射的关系。麻菽(shū):芝麻、豆子。菽:豆类的总称。著物:加于物上,文中指将可燃的东西放到凹面镜的聚光点处。著:加于……之上。岂特:岂止,不只是。特:只,仅,独。然:如此,这样。鲜(xiǎn):少。易:换,改变。《酉阳杂俎(zǔ)》:唐代段成式所撰笔记体,20卷,《续集》10卷,以内容广博而著称。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人。海翻则塔影倒:出自《酉阳杂俎·卷四·物革》。原文为:“咨议朱景玄见鲍容说,陈司徒在扬州,时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译文】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情形一样。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阳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对着太阳照,光线都集中在内心。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线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体上面,物体一会儿就燃烧起来,这就是腰鼓最细的地方。岂止物体是这样,人也如此,中间不被外物阻碍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变,是非互相颠倒;大的就把自己当成外物,把外物当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碍,却想看到不颠倒的物象,太难了啊!《酉阳杂俎》所说“海翻则塔影倒”,这纯属虚枉之谈。影像通过窗孔就会颠倒,这才是通常的道理。日有食之【原文】先儒以日食正阳之月止谓四月,不然也。正、阳乃两事,正谓四月,阳谓十月。岁亦阳止是也。《诗》有“正月繁霜①”、“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二者,此先王所恶也。盖四月纯阳,不欲为阴所侵②;十月纯阴,不欲过而干阳也。【注释】①正月繁霜:语出《诗·小雅》:“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毛传:“正月,夏之四月。繁,多也。”②为阴所侵:古人认为,日食是太阳受阴气侵蚀所致。【译文】从前的学者认为日食于正阳之月,正阳之月只指四月,其实不是这样。正、阳是两码事,正指四月,阳指十月,即“岁亦阳止”。比如《诗经·小雅·正月》说“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是先王所讨厌的。大概因为四月纯阳,不愿被阴所侵扰;十月纯阴,不愿阴太盛而干犯了阳。熙宁五服敕【原文】予为《丧服后传》,书成,熙宁中欲重定五服敕,而予预讨论。雷、郑之学,阙谬固多,其间高祖远孙①一事,尤为无义。《丧服》但有曾祖齐衰三月,曾孙缌麻三月,而无高祖远孙服。先儒皆以谓“服同曾祖曾孙,故不言可推而知”,或曰“经之所不言则不服”,皆不然也。曾,重也。由祖而上者,皆曾祖也;由孙而下者,皆曾孙也;虽百世可也。苟有相逮者,则必为服丧三月。故虽成王之于后稷,亦称曾孙。而祭礼祝文,无远近皆曰曾孙。《礼》所谓“以五为九”者,谓旁亲②之杀也。上杀、下杀至于九,旁杀至于四,而皆谓之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过此则非其族也。非其族,则为之无服。唯正统③不以族名,则是无绝道也。【注释】①远孙:当作“玄孙”,因宋太祖赵匡胤的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目录 > 辨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