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见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五苓散症与茯苓甘草汤症的鉴别。

    五苓散症的口渴,是因水气停蓄,脾失转输,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布所致,已如上两条所述;本条更提出茯苓甘草汤症口不渴,以资鉴别。因为茯苓甘草汤症也是里有水汽停蓄,不过水停的部位是在胃中,水津尚能敷布,所以不渴。然而仅据不渴就断为胃中停水,证据显然不足,必须找一些其他旁参材料,如“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以及“厥阴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不难推知“心下悸”也是茯苓甘草汤症的主症。水停于胃,故治宜温胃散水。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①,五苓散主之。

    【注释】

    ①水逆:因里有蓄水,以致饮水不能受纳,饮入随即吐出的,称为水逆症。

    【译文】

    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出现口渴想喝水,而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评析】

    本条讲蓄水而致水逆的症治。

    本条蓄水症的病机与以上三条一样,也应具有汗出、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等脉症,未提属于省文,“有表里症”,就是这些脉症的概括。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桅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两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小灰包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两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①胸中窒②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烦热:心中烦闷而热。

    ②胸中窒:胸中塞闷不舒。

    【译文】

    发汗过后,或泻下以后,出现心胸烦热不适,胸中窒塞不舒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阻滞,用栀子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郁胸膈症的另一症候。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①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结痛:结塞且有痛感。

    【译文】

    外感病经过五六日,用了大剂泻下药以后,身热未退,且感觉心胸部结塞而痛,这是病未解除,可用栀子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郁胸膈而心中结痛。

    本条症状,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源于大下之后,这与结胸症的成因和主症颇有相似之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