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①,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②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释】

    ①头眩:头目昏眩。

    ②身为振振摇:身体动摇不定。

    【译文】

    伤寒病人,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的治疗以后,感觉胃脘部气逆闷满,并且气上冲胸膈,起立时就头晕目眩,脉象沉紧,此时再用汗法以发其汗,就会影响及于经脉,发生身体振动摇摆,宜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脾虚饮停气逆的症治。

    本条的若吐若下,就是或经过吐,或经过下,并不是吐而又下。吐法、下法都能损伤脾阳,脾虚则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而为饮,饮邪上凌,阻逆于胸脘之间,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饮既阻,清阳不得上升,所以起则头眩。推想其平卧之时,亦必眩晕,不过,当站立时体位变换,眩晕更加厉害而已。表症全罢而饮邪阻滞于里,所以脉象沉紧。

    如果再用发汗,则外伤经脉,经脉虚而饮邪向外侵凌,则经脉瞤动而肢体振振动摇,此与真武汤症的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病机一样,都是阳虚水动,只程度略有轻重不同罢了。有些注家把“身为振振冶专责之阳虚或津液伤,丢开饮邪,恐非确论。

    【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译文】

    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汗后营卫两虚的症治。

    发汗病不解,是指病还未好,不是指表症未解。表解则不应当恶寒,现在反而见到恶寒,不可误认作表症,而是卫阳虚的缘故。表症恶寒,必然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见症,卫阳虚寒,则单见恶寒而不发热,脉必濡弱或大而无力,二者不难鉴别。然而汗后阳虚,阴液也必然受到一定的耗损,而营阴、卫阳两虚,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双方兼顾。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原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译文】

    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阴阳俱虚烦躁的治法。

    本症主方茯苓四逆汤,就其方药组成来看,实际是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一味,因此,也可以说是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的加味方。那么,除烦躁症之外,也可见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症候。干姜附子汤症无表症,脉沉微,四逆汤症厥逆,四逆加人参汤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由此,不难推知阳虚心悸、阴虚小便不利等,都可能是本症的兼见症候。总的来说,不外是阳虚液伤,因此用四逆汤以回阳,加人参以复阴,更加茯苓以宁心安神除烦躁。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