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硬满,当是为了便于类比鉴别的缘故。悬饮的主症既具,那么,则不难看出干呕短气,也是因于水邪,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干呕,犯肺则肺气不利而短气。这一切都是胸胁悬饮的症候,所以最后又着重指出“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这是辨表里的主要依据。胸胁悬饮症不同于大结胸症,自非大陷胸汤所宜,而应以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原文】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①,无阳则阴独②。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释】

    ①阴阳气并竭:表里之气均受损。

    ②无阳则阴独:表症已罢,而里症独具。

    【译文】

    太阳病,医生使用发汗法治疗,汗后仍然发热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疗,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虚,阴阳之气同时虚竭,表症已无,而里症独存,故见心下痞满。医者治疗再用烧针法,使脏气大伤,出现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若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表明胃气尚存,较易治愈。

    【评析】

    本条讲汗下烧针导致的变症及预后判断。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译文】

    病人感到心下痞塞,但按之柔软,其脉象关部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痞的脉症特点和主治方法。

    热邪内陷而胃气壅滞,以致发生心下痞塞不畅。这种痞症,单纯由于气滞,所以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它与大结胸症的心下痞硬疼痛,与胸胁水邪癖积的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都不相同,不难鉴别。

    再则关上脉浮,这是因为心下有邪热壅聚成痞,心下即胃脘部,就寸关尺来说,相当于关部,邪热既壅聚于心下,所以关脉相应而福痞因热邪壅滞所引起,所以用清热泄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①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注释】

    ①麻沸汤:沸水。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译文】

    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主治用附子泻心汤。

    【评析】

    本条讲热痞兼阳虚的治法与主方。

    本条亦是热邪壅聚之痞,但多了恶寒汗出的表阳不足症候,因而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以三黄清热泄痞,一方面以附子温经护阳。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原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