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食谷欲呕①,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释】

    ①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译文】

    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评析】

    本条讲阳明寒呕的辨治。

    阳明包括胃与大肠,本条提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主要指胃寒气逆。胃主纳谷,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寒则不能纳谷,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食谷欲呕。既是阳明虚寒,温中降逆,自对治法,那么吴茱萸汤也自对主方了。然而,病情是复杂的,临床上食谷欲呕,服用吴茱萸汤,也间有不是痊愈而是更加剧烈的,可能是上焦蕴热的缘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视作绝对。论中所以这样叙述,正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所以尤为可贵。同时也可看出临床辨证必须周密细致,切忌马虎大意。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太阳病,寸缓、关涪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译文】

    太阳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若无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阳明。若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不会有什么痛苦。若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若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若是其他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表虚症可能发生几种不同症候的辨证论治。

    【原文】

    脉阳微①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②,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③,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释】

    ①脉阳微:脉浮虚无力。

    ②阳脉实:脉浮盛有力。

    ③阳绝于里:阳气独盛于里。

    【译文】

    脉象浮虚无力,而微有汗出的,是邪去表和,病将向愈。如果汗出得多,就是太过。脉象浮盛有力,由于发其汗而汗出多的,也是太过。太过则阴液耗伤,致阳气独盛于里,胃肠津液缺乏,大便因而干硬。

    【评析】

    本条说明津伤、阳绝于里的机转与症状特点。

    【原文】

    脉浮而芤①,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释】

    ①芤:脉中空无力,状如葱管,因名为芤,主治阴血不足。

    【译文】

    脉浮而芤,浮主阳气盛,芤主阴血虚,浮脉与芤脉相合,胃气偏亢则生热,阳热亢盛至极,阴液亏虚,因而大便硬结之症便形成了。

    【评析】

    本条讲阴虚阳盛的脉候与病理机转。

    【原文】

    趺阳①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注释】

    ①趺阳:冲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