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任贤第三
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五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他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一封信,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单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打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原文】

    杜如晦①,京兆万年②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③,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④。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⑥,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⑦,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⑧,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⑨,兼知⑩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注释】

    ①杜如晦(585—630):字克明,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后在唐为官。

    ②万年:古县名,位置在今陕西潼北。

    ③兵曹参军:官名。掌王府武官簿书、考课、仪卫等事情。

    ④长史:官名。唐制,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领军事,长史是总管的副职。

    ⑤记室:官名。主上表章、报书记等事。旧时也用作秘书的代称。

    ⑥守藩端拱: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

    ⑦从事中郎:武德四年,唐高祖以秦王功高,古官号不足以称,于是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开府置官属,从事中郎为属职。

    ⑧兵部尚书: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之名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兵部尚书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等。

    ⑨尚书右仆射:官名。仆射自秦代始设,汉以后沿置。唐太宗时,不设尚书令,而以左、右仆射代居尚书令之职位。初期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

    ⑩知:主持。

    【译文】

    杜如晦,祖籍陕西万年。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济济,外迂的人也非常多,对此,李世民表示忧虑。记室房玄龄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只做一个守住领地的藩王,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视为心腹,经常让他参与密谋。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目录 > 任贤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