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章 附录:汉代的太学
正式创立了。

    太学:儒家的“中央党校”

    汉代的太学,既是武帝根据公孙弘和董仲舒的建议而创设的,则董氏的兴学意见书——这有名的“董仲舒对策”实不可不读。武帝亲策贤良文学时,仲舒对策曰:“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软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

    武帝接纳了他的意见,乃于元朔五年应“丞相弘之请”,为“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人,给予官定身分——“员”,并立下太学生员毕业后由政府分发任职的章程。同时把这五十位太学生集中起来教授,是为汉代太学最早期的形式。读仲舒对策,我们知道这太学创立的宗旨原是为国家“养士”。然西汉私家讲学之风本盛。汉初博士已各有弟子。仲舒本人于孝景时为博士,史言其“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同上)一个博士便带有这样多的弟子,则“养士”又何需乎这为数不过五十人的太学!

    所以仲舒的目的不只是为国家养士,而且是要利用这个新机构来维持儒家既得的特殊地位,训练儒家的建国人才,将来好让他们学优而仕,掌握政柄。这五十名太学生,但须受一短期训练便可由政府分发任职,按章程规定:博士弟子,授业一年通一艺以上者补“文学掌故”。高第可以为“郎中”;“秀才异等”亦可显亲扬名。同时在受业期间,他们还享有“复其身”(不服兵役、劳役)的特权。(《汉书?儒林传》)这在当时是如何令人羡慕的特殊阶级。而他们的教授——五经博士之受特殊尊崇自更不难想象。加以武帝复广立郡国之学,其中高材生又可由地方政府保荐升入太学,则地方学校教学的方针属向,自不待说。这样一来,士心所归,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则百家自然不黜自黜了!

    所以武帝时的太学,以现代术语明之,实是当时执政的儒党所办的“中央党校”,其目的是训练精通儒术的理论家与政治人才,借以总揽全国的政教,使天下归儒!

    太学的发展

    武帝之后一传至昭帝,太学生增至百人;再传至宣帝,又倍增之。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太学生一度增至三干人。(《汉书?儒林传》)王莽秉政时规模益大。迨至东汉,太学发展尤速。东汉盛时京畿有“学官博士,七干余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引《魏名臣奏疏》)顺帝以降,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后汉书?儒林传》)

    汉武帝创立太学之初,规模极小。以故太学校址似在长安城内。其后师生人数增多,城内无法容纳,太学乃迁至城外。据《三辅黄图》的记载,这城外校址设在“长安西北七里”,其中竟然“有市有狱”。这显然是一个规模极大的太学区,亦如今日美国因某些大学而成市的小镇一样。西汉末叶王莽为宰街时曾“建弟子舍万区”,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光武中兴以后,太学随都城迁往洛阳,校址设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后漠书?光武纪》李贤注引陆机《洛阳记》)顺帝时更大兴土木,增修校舍,造二百四十房,凡千八百五十室。(《后漠书?翟酺传》)至于东汉太学的建筑图样,吾人不得而知,然就史书记载可以推知者,其中有课室,有礼堂(即所谓“辟雍”。辟雍在东汉时,似非太学员生所专用,游士学者盖均可假以讲学,此非关本题,有暇当另考之),有宿舍。“博士舍”之外,太学生且可奉母挈眷,同居于校园之内。(《后汉书?鲁恭传》)一般学生住宅,亦似甚宽敞。好活动的学生,留客止宿,交朋结友,往往至“宾客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晚清七十年(三):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简介 >晚清七十年(三):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目录 > 第8章 附录:汉代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