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读书但愿登科第」-“少年科第”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①据说在李鸿章的存诗中,《入都》10 首,“为世所传诵”

    ②。一个行装寒伧而气字轩昂的弱冠书生,怀着访求师友、猎取功名的强烈愿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奔赴名利之都,其心境,其行踪,正是那些皓首穷经梦想显达的士子们所向往的,因而反映其心境和行踪的诗篇,“为世所传诵”,就是不难理解的了。李鸿章在故乡结识的几位朋友,都是象他那样怀才不遇、困顿场屋的土子,诸如“学宗宋儒”的蒯德模、王学懋,蒯德标等,鸿章因人都而赋诗话别:

    共战名场秋月白,联吟旅馆夜灯红。

    天涯到处皆倾盖,知已今惟属蒯通。

    “读书但愿登科第,得不为荣失便羞。”

    “伤心犹未脱蓝袍,空叹吾庐岁月滔。”

    “临别一言须郑重,他年惟望殴金鳌。”

    “途穷不用太拘墟,入世原无愤可掳。”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①鸿章的留别诗,以依依惜别的心情,缕述了昔日共战名场的情景,勉励好友立志蹑金鳌夺龙头,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心心相印。

    鸿章这时虽有几位共战名场的朋友,但却没有结交过着名的文人学士,及至从乡野进入作为清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才交游渐广,视野开阔,并因得到名师指导,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鸿章抵京后,先住安徽会馆,后移居狮子胡同马文虎家。鸿章在《享母》

    函中说:“马君温厚诚笃,年逾五旬,精神尚矍铄,评阅诗文,则高谈阔论,竟日无倦态,与男意气相投,足堪告慰者也。京中繁华富贵之气,触目皆是。

    惟男作客此间,万不敢背庭训而稍涉浮华也。”

    ①鸿章抵京不久,便以年家子① 《李文忠公遗集》。卷6,第1—3页。

    ② 《清诗汇》,卷149,第1页,李鸿章诗话。

    ① 《李文忠公遗集》,卷6,第3—4页。

    ① 《李鸿章心牍》,第13页。

    进谒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以戊戌翰林供职京师,与鸿章父亲为戊戌同年。1844年鸿章应顺天恩科乡试,“三场文墨,差堪自满”

    ②,结果中试第48名举人。鸿章致函瀚章等说:“北闹中试,蒙曾涤生夫子荐馆于何仲高幕府”,“居停系初年翰林,学问渊博,晨昏清讲,实获吾心。公子亦少年好学。”“安砚此间,差堪告慰。”

    ③鸿章一面教授居停公子,一面准备会试。当时在京“各地应举文人,组织文社于九条胡同三号,慕曾涤生夫子之名,请渠出任社长,社规每月应交文三篇、诗八首。”

    ④鸿章通过这个文社既同各地士子交游问学,又经常向曾国藩请教诗文。1845年鸿章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同考宫。鸿章虽然会试落第,但诗文却博得曾氏青睐。鸿章在《禀母》函中说:“初次会试,男以诗文受知于曾夫子,因师事之,而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

    ⑤后来曾国藩曾对瀚章说:“令弟少荃,自乙末之际(指1845、1846年),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⑥曾国藩曾从理学大师唐鉴、倭仁、吴廷栋等讲习理学,向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的刘传莹请教考据学,并承袭桐城派姚鼐之说而治古文,“务为通儒之学”,在士林中颇有名气。他认为“为学之术”有四,即义理、考据、辞章和经济。其中“义理之学”处于首要地位,“经济之学”包括在“义理”

    之内。“义理之学”讲的是“明礼”、“遵礼”、“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鸿章传简介 >李鸿章传目录 > 一、「读书但愿登科第」-“少年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