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七、「山穷水尽疑无路」-“老来失计亲豺虎”
    “老来失计亲豺虎”

    李鸿章出访欧美,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甲午战争改变了战前相对稳定的远东形势,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日本一跃而成为新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行列;俄国侵略野心迅速膨胀,积极向远东扩张势力,日俄矛盾日益尖锐。英、日在共同对俄的基础上,逐渐靠拢。由于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猛扑过来,出现了几个大国激烈争夺中国的局面。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亡国大祸迫在眉睫。

    90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横贯欧亚两大洲、西起莫斯科、东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企图借此在远东取得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大的优势,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国际商业活动。1894年西伯利亚铁路修到外贝加尔地区,关于铁路走向问题,沙皇批准了财政大臣维特提出的横穿中国东北的方案,因为这不仅可以缩短路程,节省经费,加快进度;而且便于对中国和远东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扩张。方案既定,便开始设法实施。1895年6、7月间俄国未经清政府同意,擅自派员赴中国东北勘测路线。

    11月,维特向中国驻俄大使许景澄提出“俄人集立一公司,承造此路,与中国订立合同”的主张,企图以所谓中俄合办、“无碍主国事权”为幌子,诱骗清政府上钩。不久俄国外交部电令其驻华公使喀西尼与总理衙门商办“公司之议”。维特还奏准拨出“一笔适当的款子”,供驻华公使用以贿赂“清帝亲信近臣”。但后来俄国考虑到北京众目睽睽,不利于秘密谈判,又恰值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于是便选定彼得堡作为谈判地点。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定于1896年5月举行,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拟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闻讯提出抗议说:“皇帝加冕,俄国最重之礼也。故从事斯役者,必国中最着名之人,有声誉于列国者方可。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可胜任者,独李中堂(鸿章)耳。”1月24日光绪与翁同龢商讨此事。2月10日奉懿旨,改派李鸿章为专使。

    清廷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祝贺,不只是屈从于俄国之请,而已是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经过甲午战争,日、中两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崛起,一个沉沦,正在崛起的日本对日益沉沦的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旧恨新仇,使中国上下产生了强烈的仇日情绪。与咄咄逼人的日本不同,俄国却干涉还辽于前,承借巨款于后,矫情千誉,阴怀忮求。清朝统治者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感德望援,纷纷以“联俄制日”为言。

    两江总督刘坤一认为“各国之患犹缓,惟日本之患为急”,俄国同日本存在利害冲突,中国应因势利导,与俄国“深相结纳,互为声援”。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与俄国立约结盟,是中国“今日救急要策”,他建议与俄国“订立密约,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酌与通融。”是时,疆吏呼之于下,廷臣应之于上。奕䜣“主倚俄”,翁同龢也视联俄结援为必然。1896年2月16日翁同龢走访李鸿章,商谈密结外援事。面对国内出现的“仇日、联俄”的气氛,素主亲俄的慈禧特派最早倡议“联俄制日”的李鸿章出使俄国,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李鸿章奉命使俄,本来颇为“得意”,但表面上却又故作姿态,以年老体弱、路程遥远、“傥陨越于礼仪,殊有伤于国体”为借口,竭力恳辞。清廷自然不准,降旨慰勉。李鸿章装模作样,立即拜命,上疏谢恩,表示要“勉竭愚诚”,完成使俄重任。

    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两天后李鸿章请训陛辞,3月3日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鸿章传简介 >李鸿章传目录 > 七、「山穷水尽疑无路」-“老来失计亲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