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七、「山穷水尽疑无路」-游历欧美“顿扩灵明”
现在中国要求按照银价的下落以提高税率,也就是说,税率加倍,是完全合理的。”

    确定和调整关税税则,本属一个国家的主权。但是1842、1844年英、美先后用刺刀逼迫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却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外国侵略者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1858年英、法又分别用刺刀逼迫中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一般进出口货物,海关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照银计征。当时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关税壁垒,对进口货物征收重税,以保护本国经济,但是中国海关税率却被列强压到世界最低水平,并且不得自行调整,加之银价跌落,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李鸿章代表情政府提出修订关税税则,按英镑而不照白银计征的问题,确实是“完全合理的。”

    马沙尔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海关收入三十年来按照金价已大大地降落”,但又狡辩说:“银价的低落对德国出口商是个严重的损失”,“如果中国政府真正需要我们作一个如关税加倍这样的重要的让步,那末接着的问题就是中国将为此提供些什么。”

    ①他向李鸿章“很坦白地并无保留地”提出了德国所急于得到的一切。他宣称:“德国欲开扩商务,恐商情不顺,议院驳阻,但两国交谊关切,如中朝准我推广制造,代办沪宁铁路,照日本成式,派德将练兵,必可商办。”在这里,他公然把胁迫清政府让与这些权益作为就增加关税问题进行谈判的先决条件。李鸿章表示:“他本人没有职权与任何一个国家签定协定;他的任务主要是‘展开问题’”。

    让与军港问题。德国参加干涉还辽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中国要求土地作为适当的补偿”。早在1895年12月德国驻华公使绅珂就奉命向总理衙门正式提出让与一个军港的要求,马沙尔还亲自出马同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商讨了这个问题,但因遭到清政府的婉言拒绝而没有达到目的。这次马沙尔又旧话重提,他向李鸿章反复强调德国只有获得一个军港,才能在东亚推行“维持东亚均势及中国完整”的政策。他进而威胁说:“中国政府自己必须认清,如果拒绝这样的要求,因而迫使德国完全以它自己的利益作为它行为的准绳,中国是否能改善其地位?”马沙尔供认,李鸿章“非常激边地驳斥这句话,因为他在其最后几个字眼中找出我们也许在东亚有追求一个敌对中园政策的威胁。”李鸿章担心“如果德国得到这样一个军港,其他国家将提出同样的要求。”但是,他认为“对中国来说,出让这样一个基地的坏处,不如保持与德国友好的好处来得大。”不过,他希望知道德国“是否将更积极地支援中国?”马沙尔作了肯定的答复,并提出了以租借方式获得军港的设想。

    李鸿章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双方可能取得谅解,并表示“将尽一切力量使这个谅解能达成”。

    马沙尔与李鸿章的会谈表明,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旗号,妄图从中国攫取军港和其他特权,增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作为清政府代表的李鸿章,虽然不无抗争之意,但终因国势衰微而趋向妥协。他① 《外交大巨马沙尔男爵的记录》,《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卷1,第112页。

    深知在列强推行“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环境里,“国权随国势为转移,非公法所能钤制”。

    李鸿章不仅同外交大臣马沙尔会谈,而且还于6月27日专程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于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原,极力维护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强权统治,主张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统一德国,故有“铁血宰相”之称。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兼任帝国宰相,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对外推行“大陆政策”。1890年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和,被迫辞职。李鸿章倾慕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鸿章传简介 >李鸿章传目录 > 七、「山穷水尽疑无路」-游历欧美“顿扩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