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部分 草原萨满文化拾遗-1
称作中国北方“最后走出原始森林的狩猎民族”,而他们的迁移则标志着这个民族彻底走出传统的家园,开始了全新的定居生活。

    纽拉是谁?纽拉曾经是大兴安岭中这个“最后走出原始森林的狩猎民族”中著名的女萨满。

    鄂温克族博物馆中有一件目前国内最原始的鹿皮萨满服,许多参观者都探问:这是哪个萨满的?回答是:纽拉的。

    纽拉去世了,她是1997年7月走的。我在1997年6月下旬还去看过她,当时她躺在自己家中,不能活动了,吃饭和排泄,一切都在床上。(1)她的女儿负责伺候她。

    纽拉看着我,我发现她的眼神冒出一股光芒,凌厉刺目,让人发颤。在一阵凝视后,她微微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看到纽拉当时那种目光的人,都不会觉得她会走得那样快。

    1986年10月中旬,盟民委邀请纽拉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举行一次“祭天仪式”,这时的纽拉已近80高龄。她穿好萨满服,手持椭圆形单面鼓,击鼓祭天。(2)仪式是在林子中进行的,献牲是驯鹿,一公一母。杀了驯鹿,以血涂鼓面祭鼓,祭台上摆着鹿头,四个蹄子和部分骨骼内脏。纽拉向神灵说明是为什么祭天(此次的目的是整理萨满教),献了什么样子的牺牲。她时而席地而坐,时而击鼓讴歌,求天神保佑鄂温克人。这个仪式直至深夜,纽拉不时地和神灵交流,苏日台老师说,他听到纽拉求神灵撤去,说她老了,跳不动了,不能再当萨满了。

    或许是我们这些民族文化发掘者让纽拉不能停步,她是萨满,她永远是萨满。现在纽拉可以告别自己的萨满身份,回到她的神灵那里,向他们交差。现在的她,是否轻松了许多?(3)(4)(5)

    纽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她的那件萨满服。它不仅是原始的制作(有许多复制品,而非萨满所用),而且还缀满各种动物神偶和自然神灵的象征物,其中有日、月、星、雷、蛇、天鹅、布谷鸟、鱼、熊、狼、野猪,此外还有象征性的脊椎骨、关节骨、臀骨、肋骨、大腿骨、小腿骨以及血管等。这些物件引起观赏者和研究者的各种遐思,其中的许多奥妙或许已经被纽拉带走了。(6)(7)(8)(9)(10)(11)

    纽拉留给我们的还有历史,一个民族曾经有过的历史文化,一条人类曾经走过的道路。如果人类不知道自己的历史,那将是怎样的欠缺?人类精神的滋养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各个民族提供给整个地球的那些智慧。我们不应该只是为消逝了的文化唱诵挽歌,还应该做点什么。

    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

    告别病危的纽拉,我们来到敖鲁古雅乡的街上,这里早已不是纽拉的时代了。街道平坦,房屋整齐明亮,穿着漂亮的儿童都在上小学说汉话,乡医院近在咫尺,学校大楼巍然耸立。只有驯鹿鄂温克人的博物馆还传达着往日的信息。我们顺便走访了几个年轻人的家庭,他们说的汉话十分流利,穿的不是传统服装,吃的不是野生兽肉,喝酒十分普遍,即使是少女,你对她们的酒量也不能低估。

    乡长古新军是个年轻的鄂温克人,他最操心的事情莫过于民俗旅游村的建立了。他在不远处的林子里划出一块地,想在其中做些有民族特点的摆设和服务设施。看得出他很辛苦,每天都在他建设的民俗村里奔忙。他带着我们参观,一路讲解着他的各种规划,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大门标志和几个简单的“仙人柱”。

    我建议到猎民点去看看,在我的想象中猎民点要比这个民俗村更有文化内涵,那里的一切不是为了旅游参观而特意安排的,而它的特点恰恰最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把猎民点办好了,一举两得,这叫做无为而治。

    所谓猎民点就是鄂温克人在山里饲养驯鹿的地方,近20户40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简介 >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目录 > 第三部分 草原萨满文化拾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