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
    立卫生间的,只是厨房还需要与邻居共用而已,在没有调房到新楼房之前,孙骈的家就在这些筒子楼里。

    沿着那些筒子楼一路向上,就能看到一块被铲平的山脚,那里修建着二十几栋楼房,是典型的七零年代建筑,六层的单元楼有着灰色的外墙皮,虽然看起来毫不显眼,但住过的人都知道,质量杠杠的。

    在向上的半山腰上,还矗立着十二栋新楼,那是前年电厂才刚刚建好的福利房。

    新房子位置高采光好,电厂自供水电,厂区统一供暖,楼房东侧就是厂子新修的大众浴池,这种居住条件就算在市区内也是顶尖的。

    苹果绿的外墙实木框架的玻璃窗,十二栋楼七十二个单元,可想而知立在那里是多么的抢眼。

    想当初为了分房资格,厂子里也是绞尽脑汁,为的就是尽量保证公平。幸好孙家父母是双职工,又都不是普通职工,在加上家中孩子多,原居住房屋的面积实在是小,这才有资格被调剂到新房这边来。

    围着这些家属楼的外围,厂子还修建了一些连在一起的二层小楼,这些小楼是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每一栋小楼都是一个营业网点,商店、饭店、浴池,杂货铺、理发店、储蓄所,方方面面琳琅满目可以说不论是功能还是项目都不比镇子上差。

    在距离居民区几十米之外的地方,不高的野草从中潜伏着一条钢铁巨龙,那是市区为了方便给电厂供给煤炭燃料和各种物资,专门修建出来的一条铁轨。

    这条电厂专用的物资补给线是所有电厂人的骄傲,毕竟整座城市能有这种待遇的唯有电厂而已。

    就算后来从这条铁轨上分出枝杈,牵了另外一条铁路线到轮胎厂那边去,电厂人依然骄傲,他们的脊梁硬挺的就如同火车的钢轨一样。

    轮胎厂铁路?那不过是沾了他们电厂的光而已。

    就如同铁路那边的那十几栋电厂家属楼一样,为了方便生活,不还是要把家属区健在距离他们厂最近的地方,好方便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家人生活的吗?

    没有他们电厂方面的帮忙,轮胎厂那边连水电供暖都费劲。

    一座电厂上万的工人在加上他们的家属,居住在这里的人口最少也得有3万多人,再加上轮胎厂职工与他们的家属和附近两个大队的村民,四、五万的人口共同书画了一副繁华的人间烟火图,将这原本安静孤寂的山区装点的热闹非凡。

    靠着发电厂,山里面就渐渐长出了一座小城镇。

    6.第六章

    小姐妹俩有说有笑的来到学校,这边本应该因为暑假而空旷安静的校园,因为这群毕业生的返校也变得热闹起来。

    操场上过来领取毕业证的学生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贴在教学楼门口最显眼位置上的成绩单和市内各所高中、中专的录取分数线,就那么牢牢的黏在教学楼的墙壁上。

    从教学楼门口进出的那些毕业生们,偶尔还会有一两个人停下脚步,盯着那些写在红纸上的名字与数字出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电厂子弟中学承担着电厂、轮胎厂以及附近几十个村庄适龄孩子们的教学任务,但是平心而论要说教学质量,也只是平平而已。

    每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考上高中的不足二成,大多数还都是县高与镇高,考入市区高中或者是中专学校的,每年也就那么三、五个人而已。

    这年月高中不好考,中专更难,这种升学率只能说是勉强及格。

    要是换成别的学校,这种成绩校长早就该着急上火的,但电厂子弟中学不一样。

    来这边上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工人子弟,他们中的一部分运气好毕业之后就会借助父辈或者是母辈的力量进入厂子继续做工人。

    剩下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80年代厂区生活简介 >80年代厂区生活目录 > 分卷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