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民工
    第二天,当我早早的来到人才市场的时候,那里已经人头攒动了。我心里想,要是光看人才市场,外行人一定会觉得中国的人才实在太多了,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场面我见得多了,上大学那会儿因为要找工作,没事就往人才市场跑。见识了很多象我一样的大学生,只要有个大学毕业证就感觉自己是人才了,动不动就WTO、GDP、OEM的胡侃一通,那架势就算给个国务院总理都有点儿屈材料。其实这样的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就理论谈理论而已,实际做起事来连文员这样的小职位都不一定胜任。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培养了一大堆低级的理论工作者和理想主义者,却严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国外的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中国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很多都只是小学、初中文化。我觉得他们还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正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才实实在在的做事,才不计形象的从蝇头小利上积累财富,然后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机会,最后成为百万千万富翁。而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却沉溺于理论和理想之中,沉溺于“君子不言财”的虚伪和清高之中错失了无数机会。当他们幡然醒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穷学生”、“穷知识分子”,变成了“工薪阶层”,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于是这些人又开始借助手中的知识大呼“社会失公”、“脑体倒挂”,有的干脆就放下知识分子的脸皮骂起娘来了。

    我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当然会处处碰壁。后来我干脆不再去人才市场,转而到劳务市场去寻找工作,打打零工,挣点小钱,日子过的累,却很充实。今天当我再次看到这样的场面,心里徒然觉得自己又走错了地方。但既来之则安之,先把档案交上去再说吧。我先上三楼找到档案管理处,交了二十块钱,把档案寄放在那,然后下楼去碰碰运气。

    招聘单位还真不少,好象是专门为应届毕业生开的招聘会。有招保健品推销员的、有招会计出纳、有招办事员的、有招女秘书的……哪个展位前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知道今天我算是白来了。我正要往外走,一位大姐拉住我,神秘的对我说:“找工作啊小伙子?”

    我笑笑说:“找对象的能来这吗?”她一听我没正经的就直截了当地说:“大姐这有月薪一万的工作你想干不?”

    我讥笑着回答:“月薪一万?!这么少啊?我在北京那阵都说月薪三万的”。她一听就知道我是个老油条,白了我一眼转身去寻找别的目标了。我心想:切,就这点小伎俩还跟我玩儿呢,月薪一万的职业不是当鸭就是传销,再有就是赤裸裸的骗钱。

    离开了“人才挤挤”的人才市场,我来到了鲁园,这是沈阳及至东北都很有名的劳务市场。在这里站着的都是一副农村人的打扮。在人才市场我不显眼,一到这里目标就明显了。刚到这不一会,我就看到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一看就象个包工头。

    人们呼啦一下围上去。我也赶紧凑上去,经验告诉我,这时候一定要靠前,讲好了工钱,包工头往往会在眼巴前的几个人里找几个顺眼的带走。大概是这人给的工钱不高,前面的几个摇摇头退出来,我也没听干什么就顺势挤了进去。留下的都是愿意去的,包工头挑了几个粗壮有力的,然后就看到了个头较高的我,他明显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指指我说:“还有你”。于是我和六七个农民兄弟一起上了路边的卡车,一路颠簸着向铁西的一处建筑工地去了。

    一路上我和大伙闲聊着,知道了他们都是一个村的乡亲,他们都说我不象民工,我说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惊讶的问我怎么大学生也干这活儿啊。我说:“这活怎么啦?这活儿也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啊,再说我也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家里穷,干点体力活儿混口饭吃,总比坐吃山空强吧”。

    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沈阳,别为我哭泣简介 >沈阳,别为我哭泣目录 > 第五章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