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中国有90多万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村支部书记,吴仁宝可能是任职最长也是最有著名的一个。他28岁起担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书记,直到48年后才宣布退休,然后把这个职位又传给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

    在他的治理下,华西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成为“全国典型”。他刚上任时,这个苏南小乡村负债2.5万元,而退休的时候,已拥有固定资产30亿元,村办企业58家,全村20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美元,每户均“分配”带了一辆小轿车,还有一栋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

    尽管吴仁宝只读过几天私塾,但他被周围的人公认为是一个“农民政治家”。他能通过读报和看电视新闻,把准政治的脉搏,在48年时间里,华西村几乎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典型:从“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到科学种田典型、乡镇企业典型、扶贫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在他退休前,中央提倡“三个代表”,吴仁宝当即组织创作出三个剧本,歌颂“三个代表”。

    吴仁宝坦诚,1958年“浮夸风”时他虚报过产量,60年代,华西村是“全国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而同时,吴仁宝却开始抽调20个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制度,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他儿子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

    为什么冒险搞工业?因为种田挣不到钱。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吴仁宝这么干,当然要冒风险,他曾经当上过江阴县的县委书记和江苏省委委员,但是却在一次选举中意外落马,他回到村里,继续当他的村支书。

    1978年,“文革”过后,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盘点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而在当时,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整个江阴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仅仅数亿元。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搞“分田到户、土地承包”的改革,吴仁宝外出考察一圈回来后,却拒绝把村里的田分给个人,他说,按华西村的情况再怎么分田调动积极性也没法致富,他决定马上创办一个打农药用的喷雾器厂,1984年,光这一个厂,净赚200万元。

    华西村真正完成原始积累,应该在1992年。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在报纸和电视上发表了,吴仁宝当天晚上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他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于是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三个月的原材料。吴仁宝此前一直坚持“既无外债,也无内债”,这次却破天荒地向外借款1000万元用于周转。华西村究竟动用了多少资金,如何筹措,最后又赚了多少钱,一直是个谜。吴协东后来只透露了一个数据,“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华西村完成的另一个动作,就是以村办之企业,染指历来由国家垄断的烟草制造业。吴仁宝利用他的影响力,特批出一种以“华西村”命名的香烟,由淮阴卷烟厂生产、华新村宝昌化纤公司总经销,再由江阴市烟草专卖局专卖。在1995年前后,仅此一项,华西村不需投入一分钱,从中可分享大约2000万元的存利润。1999年,华西村股票上市,这是中国第一个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村庄,华西村发行3500万股,共筹资2.9亿元。2002年,吴仁宝投入12亿元,在河北唐山兴建年产量120万吨的“北钢”。

    “政治优势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吴仁宝从来不讳言他的政治经济学,“这一点华西村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华西村与天津的大邱庄并称“北大南华”,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激荡三十年简介 >激荡三十年目录 >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