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87 企业家年代
新传》中描述说:“马胜利做报告从来不拿稿子,不照本宣科,他谈笑风生,话语幽默而又风趣,会场内外鸦雀无声,听得人们如痴如醉,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竟无一人走动,有人憋着尿也不去厕所。”

    这样的景象在以后的大半年里一再地重现。马胜利马不停蹄地奔走全国,他每到一地,都成为当地的头条新闻,他的承包成为一场颇具仪式感的改革演出,从政府到企业,从媒体到工人,人人都急切地渴望改变现有的艰难状况,马胜利似乎成了一根神奇的救命稻草。一次次地演讲,一个个地承包,一场场地签约,到1989年初,归到他旗下的企业已达数十家,它们都是一些规模不大、效益亏损的中小造纸厂,马胜利在没有做任何调研和评估的情况下将之统统收入帐下。有一次去贵州省,新华社记者充满敬意地记录了他旋风般的“工作效率”:26日晚上到贵阳;27日全天给贵州省企业干部做报告;28日到贵阳造纸厂洽谈承包事项,并看厂;29日签署合同,承诺第二年实现利润100万元,三年还完贷款,产值增加两倍,马就任贵阳市造纸厂厂长,使这个厂成为他拟议的集中的第六个企业。《贵州晚报》的一篇头版评论对此赞叹说,“这旋风般的节奏,本身就是一曲改革的颂歌,不是么?倘若换上别的某些同志,不知道要研究多少天乃至一年半载呢!然而马胜利同志却在48小时之内做出了决策,这不能不给我们以有力的冲击。”

    没有人去深思这种旋风式承包的可行性以及所蕴含的经营风险,没有严谨的实地调研,充满随意性的承包基数,没有资源整合,没有管理、人才和技术输出,没有集团化经营的战略构想,马胜利的承包是一种“归大堆”式的简单归并,在一些时候,他的承包甚至带有一种莫名的理想主义色彩。《杭州日报》在报道马胜利前来浙江考察的新闻时写道,“马胜利所考察的绝大多数是亏损企业,他对这些企业的处境十分同情和关心,他说,改革应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越是困难,越是亏损,越是日子难过的企业,我们越要帮助和支持。”无疑,这样的言论让人充满幻想,临安县一家亏损的造纸厂厂长三上杭州求见马胜利,他还在厂内挂起了“坚决要求马胜利厂长承包我厂”的标语。马胜利的豪情还激发出了很多人的改革热情,他到杭州承包企业时,当地一位厂长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打油诗:“杭州城头插白旗,河北来了马胜利,自古钱塘多英杰,决战一番才服气。”

    从1987年11月到第二年1月,马胜利“晓行夜不宿”(他在自传《风雨马胜利》中的用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对27家造纸厂进行了承包。1988年1月19日,“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在锣鼓喧天中成立,北京的轻工部部长和河北省省长一起参加了成立大会。此前四天,《人民日报》刊登了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被免职的新闻,“典型人物”的新旧更代让人眩目。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马氏神话的破灭竟比前人的衰落还要快速。仅四个月后,浙江媒体报道他承包浙江浦江造纸厂“失利”;7月,贵州报道“马胜利承包后的贵阳造纸厂处境困难”;8月,烟台蓬莱造纸厂因亏损与马胜利中止合同;9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由马胜利失利想到的》,首次将“马胜利失利”与“步鑫生沉浮”相提并论。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了,到年底,马胜利宣布停止吸收新企业,今后不再跨省经营,此时,已有16家造纸厂先后退出了集团。

    在企业史上,马胜利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他不是第一个尝试承包制的厂长,却是最早因承包受到举国瞩目的人。到1987年前后,承包制成为拯救国营企业的灵丹妙药。这年8月,国家经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激荡三十年简介 >激荡三十年目录 > 1987 企业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