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从翰林院走进练兵场
    清,光绪二十年,乙末,秋。北京。

    接连几日的风沙弥漫,街巷、房舍、树木都被蒙裹在黄澄澄、浑浊浊的雾帐之中。行人显见得少了;穿梭在街巷里的黄包车,敲打着清脆的铃声,匆匆隐现;天空没有飞鸟,风不时地发出哨音......quot;讨厌的秋天!quot;有人这样诅咒。

    秋天弥漫的风沙,给翰林院蒙上一层阴沉,使得这座古老的深宅大院一派冷清。已经做了九年编修的徐世昌,大约是受着天气的影响,整日整日地没精打彩,连那高大的身躯也萎缩低矮了,脸膛消瘦了,眼睛失了神,人仿佛也老了--他,才刚刚41岁呀,风华正茂!

    早饭之后,徐世昌想出去办点事,他把官服也规矩认真地穿上了。平时他多不穿官服,编修只领着七品,七品官在京城中算什官呢,跟一个守门的家人差不多,但又缺乏守门人的威严。可是,望着室外浑浑浊浊的天气,他索性把门闭起来,不出去了。他坐在桌子旁,想静下心来办点别的事,但思绪却乱了,乱得不知办什么才好?他有点嗔怪自己:quot;四十而不惑,我这是怎么啦?quot;

    昨天也是早饭后这个时候,翰林院掌院学士李鸿藻把他叫了去。徐世昌还以为有好事情向他宣布呢--李鸿藻是他的恩师,他跟着他已经九年了。领着编修头衔九年的人,怎么说也该提拔提拔、换换纱帽了,老领着七品的衔么,多难为情。日前有人传话给他,说国子监祭酒,他的另一位老师,也是掌院学士的朋友王懿荣在李鸿藻面前说了徐世昌很多好话,认定他是quot;后起之秀quot;。凭着那张老脸,李鸿藻还不得给点面子?谁知徐世昌见了李鸿藻之后,这个满面皱纹、胡子斑白的瘦小老头竟冷着脸膛,半天才慢条斯理地说:quot;世昌呀,我这个人懒得说话,你在我身边这多年,很少谈心。有几句话我想了好多日子,觉得还是该说。quot;

    quot;请老师指教,学生虚心聆听。quot;徐世昌鞠了个躬。

    quot;咱们翰林院,可是个人才荟萃的地方,quot;李鸿藻脸膛十分严肃,仿佛是对一个刚刚人院的学子在开导。quot;言谈举止,都轻率马虎不得,切切记住,万万不可虚矫过人!这是做人的本分。你要记在心上,去吧。quot;

    徐世昌答应着,退了出来。

    人退出来了,心事也跟着来了,徐世昌紧紧地锁起眉头,反复地沉思:quot;让我记住虚矫过人,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虚矫过人了?quot;徐世昌是进士及第而后入翰林院的,quot;虚矫过人quot;这话的份量他是明白的,出自掌院学士之口,那用意他更明白。思索再三,他心沉了:quot;我的顶头上司、恩师如此评价我,我的前程暗淡了!quot;徐世昌是个有心计、有抱负的人,28岁他同弟弟世光一起到北京应壬午乡试的,据说就有一位神人预告他,将来quot;光大quot;徐氏门庭,就靠他quot;昌quot;了。是的,徐家门庭是该光大了,高祖时便是河南知县,曾祖廉锷是进士、湖南知县,祖父思穆是河南中河通判,称得上历代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只是到了父亲嘉贤这一辈家道中落。嘉贤虽也随父抢渡黄河,与太平军激战,且单骑人太平军营中侦察军情,很得上司赏识,但天不假年,25岁便病死了。那时候,徐世昌才7岁,他的弟弟世光只有5岁,寡母刘氏守着小兄弟俩在开封的双龙巷苦渡日月。这样的家庭,多么该光大呀!可是,中了进士之后,竟在编修这把冷板凳上坐了九年,徐世昌实在感到了仕途的艰辛。

    编修不仅官小,俸禄也少。京城中,莫说朋友应酬,连吃饭也觉得紧紧巴巴。quot;咳,我这是做的什么京官呀!quot;想到自身的贫寒,自然想到一年三节对老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简介 >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目录 > 第一章 从翰林院走进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