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章 冯皓东这厮
    关注苏小糖的不只是田敬儒和曹跃斌,还有在利华纸业火灾现场与苏小糖有过一面之缘的《清凌日报》首席记者——冯皓东。

    冯皓东是清凌“名记”,十多年的一线记者,做得时间越久,他就越感到困惑。他困惑于地方媒体记者的定位,困惑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他曾经跟西方媒体有过接触,发现西方记者在采访时滔滔不绝地提问,不断地挖掘着新闻背后的新闻。而自己正在和身边的同行一样,渐渐满足于“来料加工”式的新闻,为了新闻而新闻,百人一面,百文一篇,专业化的深度报道在地方媒体中成了“稀罕物”。有时候,就算寻找到了让人心动的选题,半夜爬起来调查采访写稿,临了却因为地方报纸的“软骨病”,活活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那时冯皓东就会觉得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蹂躏着身心,扼住了喉咙,只能挣扎着呼吸,维持着生命最低层次的运转。

    利华发生火灾,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冯皓东和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那时他发现火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女孩子。苏小糖同田敬儒之间的对话,苏小糖的那份机敏、执著和倔强,单枪匹马跑新闻的从容不迫,面对市委书记时的有礼有节,都令冯皓东刮目相看,心生敬意。套句戏文,他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

    火场采访的新闻稿件同冯皓东的预想一样,没能发表。“认识”苏小糖成了他在火场最大的收获。

    苏小糖在火场上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苏小糖对董文英纵火事件、对入伍青年体检合格率持续下降真相的一系列调查,冯皓东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到了他身上,这样的感觉让他有些激情澎湃,有股子冲动在血管里来回乱蹿,寻觅着一个突破口。苏小糖……苏小糖就是这份冲动的突破口!自己应该为苏小糖做点什么,一定要把关于清凌环境污染情况的资料和新闻线索,全部提供给苏小糖。

    身份的限制,所处的地位,又使冯皓东犹疑不定。怎样把资料交给苏小糖,才能不露声色?写匿名信,发手机短消息,还是打电话?一样一样地设想,又挨个儿地推翻,万一上面知道这些资料的出处,自己以后在清凌新闻界还有立锥之地吗?甭说新闻界,估计在清凌都难以生存。自己一个人还好办,可女儿呢?父母呢?难道都要跟着受牵连?

    冯皓东的一颗心,两下里扯着拽着,揉成了一团,舒展开,又揉成了一团,反反复复,留下了一道道的褶痕。实在想不出头绪,他就在网络上查找起清凌江的资料来。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冯皓东无意间发现的一篇博文,打开了他走向苏小糖世界的大门。

    题为《清凌江的自白书》的博文出现在了一个叫“酥糖”的博客里。博文写得风趣,清凌江成了满腹怨气的妇人,无奈地讲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江黑黑、楼脆脆、桥酥酥”一连串的词汇在字里行间穿梭着、跳跃着。博文下面是蚂蚁搬家似的一串跟帖。

    清凌江的自白书

    偶叫清凌江,已经流了N多年。本来偶是极漂亮的、极有风韵的,水清见底,澄澈如碧,鱼鲜蟹肥,渔农两利。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很多很多年前,有人给偶取名叫“清凌江”,还说偶是清凌人的母亲河。这让偶自豪不已,可现在偶又有了一个新名字:“江黑黑”。

    其实偶一点也不喜欢用“江黑黑”这个名字,刚刚听到的时候,偶就使劲地翻了几个大浪,发泄了一下心中的怒气。尽管偶知道叫偶“江黑黑”名副其实,但这个名字让偶想起了楼脆脆、桥酥酥。他们是豆腐渣工程的牺牲品,偶是污染造成的恶果,算起来,也是同病相怜的苦命“人”。

    有人说,偶得名“江黑黑”最应该感谢清凌的父母官。是他们高喊着加速发展的口号,引进了一个又一个排放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得失简介 >得失目录 > 第9章 冯皓东这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