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永远的微笑
考,不会客,所以他们最终也没能见上一面。

    深夜,在死寂的战场上,青年写下每一次与姑娘相聚的心情,他把日记寄给了姐姐。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我这一辈子,没有恋爱过。她看到我的日记的话,一定要掉眼泪的。”

    姐姐故意把弟弟的信和日记放在桌上给琼轩看到。

    村外一所破落的小庙,掩息着一个英武的少年,敌人熊熊的毒烟,没有降杀他前进的勇气。没有人声、鸟声,一切都进入了睡梦,他不禁想起前尘前梦。

    不久他收到了姑娘的来信,一共是四首古诗,李基中老人到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背诵出来。其中的一首是这样的:

    天涯相隔两迢迢,欲寄愁心塞雁遥。

    忽见鸳鸯情得得,教侬心乱更魂销。

    兜兜转转,原来日夜思念的人也正思念着自己,巨大的幸福感将青年击中。

    浪漫的爱在战火涂炭中注定无法栖身,不久后,小伙子决定秘密投奔八路军。前路茫茫,生死未卜,他要忍痛斩断情丝。

    为了抗日,为了找寻出路,为了救中国,他要抛弃一切,包括自己最心爱的姑娘。

    他最后给姑娘写了一封信,然后把信、照片以及姑娘之前寄给他的全部信件,用挂号信回寄给了姑娘。他说:“我像一匹没有缰的野马一样,我到底走到哪里现在说不清。”

    后来他零星得到琼轩的下落,听说她嫁了人,过得并不幸福,最后投河自尽。

    许多年了,在每一个长梦里,琼轩总是十一二岁的模样,天真烂漫没有悲伤,她身后是灿烂的花海,她微笑的样子一如当年。

    年来思前想后,唯有独自清净,了此一生而已。

    君之思惠,当铭之肺腑,待酬报于来世可也。

    未央歌

    1938年,云南大学学生徐守源常跟同学们去看话剧。那时候昆明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难得有话剧上演,所以一有话剧,徐守源和同学们就赶快买票去看。

    那一次,他们看的是《祖国》。《祖国》是一出外国剧,被西南联合大学话剧团改编成宣扬抗日的戏。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为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很多,其中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最出名。

    张定华就是当时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她在《祖国》中扮演女仆。虽然女仆一共就几句台词,可是台下的小伙子徐守源却看得目不转睛。

    徐守源说:“后来她又演了一些话剧,差不多我都看了,但是我始终不认识她,只知道她叫张定华。”

    徐守源的朋友高小文正好在联大话剧团,他说要带自己的女朋友给大家认识一下,结果他就带来了张定华。这次的见面,让徐守源怅然若失。他只能默默关注着心上人。徐守源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定华都是穿半高跟鞋、旗袍,还擦着口红,俨然大小姐的模样。

    但他并不知道,姑娘对他印象不错。

    张定华回忆说:“我觉得这人怎么那么见多识广,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山川地理,反正什么都知道,特别会讲。”

    从1938年9月起,日本的飞机多次轰炸昆明,西南联大成为重点目标,附近的街区都遭到了轰炸。张定华与女伴姚建华租住在学校附近,当时徐守源几乎每天都惦记着姑娘的安危。

    有一次,飞机轰炸,一颗炸弹从房子的正中掉下来,整个房子变成了一个大坑。不过,幸好那天姑娘去了同学家,躲过一场灾祸。房子没了,张定华和室友只好搬家,小伙子忍不住心中的关切,赶去新居探望她们。

    那天,定华不在家,同屋的姑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1简介 >我的抗战1目录 > 第三章 永远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