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红烛
,在武汉教育部任职的好友顾毓琇向闻一多发出邀请,让他到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闻立雕的母亲听说后就心动了,她认为教育方面的工作适合闻一多的性格和要求,而且教育部就在武汉,离家很近。但闻一多面对这份好差事却坚决不干。闻立雕说:“这不是让他当官嘛!他不喜欢干的事情,如果偏要叫他干,他就干不了。结果把我母亲惹火了,不理他了。”

    尽管这样,仍然无法阻拦闻一多离开。旧历新年的前夜,面对着渴望与他一起生死相依的妻儿,闻一多毅然选择去昆明。

    与父亲的离别之夜,至今历历在目,闻立雕老人说:“那天半夜里,我父亲把睡着的孩子一个个叫醒,说他要走了,他心里也有了离别之情,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这次出远门,要到云南昆明,几千里以外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再和儿女们见面。他看看我母亲,我母亲却扭过头朝一边,不理他。看到这个局面,我父亲心里难受得话也不说了,就走了。”

    草房子组成的大学

    身后是蔓延的战火,前方是未知的西南边陲,从异乡奔向异乡,一路上景象凄凉。所幸终于安全到达昆明。目睹了人们的疾苦,闻一多蓄起了胡须,发誓抗战不胜决不剃须。

    1938年4月28日,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了将近大半年的师生们,终于到达了云南,开始了战火中的学习。

    在西南联大的生活是艰苦的,刚到昆明时,由于学校房屋紧缺,他们最初只能借住在云南的一些大学里。张定华当时是西南联大历史系的学生,她回忆说,学校的房子都是泥坯做砖盖起来的,教室是铁皮,学生宿舍是草皮顶。下大雨时,雨水滴在教室的屋顶上,当当当地响。有时候铁皮屋顶也漏雨,即使外面不下雨了,教室里面还在滴水。同学们坐的都是木头椅子,漏雨时就拉开个空。

    李之楠是经济系的学生,对学生宿舍的拥挤深有体会,他说:“一间屋子里,几乎要睡几十个人,床与床之间挨得很近。”李佩也是经济系的学生,她说,两个床之间,有几个煤油箱摞着用来摆放东西,用来坐的凳子,往往也是一个煤油箱。那时候没有玻璃,窗户都是在木框上糊纸,教室也是纸窗户。

    学校的院子很大,但是学生们每天去上课,都要走过一片坟地。到晚上,李之楠和同学们从图书馆回宿舍,都感到非常害怕,因为那个坟地阴森极了。关于西南联大,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的确是这样,西南联大的大师很多,大楼却一座也没有,都是茅草房子。

    那时候,学生都是自己选课、选老师。老师们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都十分深刻。

    何兆武是1939年秋天入大学的,就在1939年8月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何兆武当时觉得这个世界,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他对这个挺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学习历史。他记得钱锺书先生讲课,好像有点玄虚,他绕着圈子讲,只提示一下,不会直接点出来,懂不懂就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了。

    生物系学生沈善炯说:“陈寅恪先生讲课,会讲许多课上不能讲的东西,学生们都听到了。我听陈寅恪先生讲过一句话,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史系学生张定华说:“朱自清先生个不高,戴着眼镜,我们考试的时候,他甚至站到桌子上监考。他觉得抗日战争那么艰苦,我们在这念书,一分钟都不许错过,一定要好好地念书。”

    学生们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据生物系学生沈善炯回忆,那时候图书馆位置比较少,很多西南联大的同学都去茶馆,在茶馆里泡壶茶念书,一直不走。

    开学没多久,何兆武和同学们,就被一位戴眼镜,穿蓝布大褂,留长长胡须的先生深深吸引。何兆武老人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1简介 >我的抗战1目录 > 第十章 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