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钩》——造反之美
生生开创了一个足以和母国分庭抗礼的宗派,或至少像渥特丝这样,为奄奄一息的推理母国带来新的小说视野和活力。
小为霸,大为王。当然,造反也可能不成,那叫成王败寇,死得很惨。
美好的直觉
我们就来举个实例吧!而且我们来找一个最严谨、最典范型的人物为例,以免胜之不武。
这个人就是古典推理史上,柯南·道尔之后的最高象征,一代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她笔下的老太太神探简·马普尔。
这个阿加莎·克里斯蒂多少以自己为蓝本所创造出来的女神探珍·马普尔,是个顶迷人的乡居老太太,爱打毛线爱聊天所以当然也爱听哪里乡居生活一样都有、满天飞来飞去张家如何李家如何,美国的侦探小说作家们把她选为历史第一女神探,但世界当然不会就此统一,还是有人不喜欢她,认为她“太会猜”了——意思是她往往在关键的某些判断上,没有给我们A=B,B=C,所以A=C的严密逻辑,加上她是一位女性,这里便有一个方便好用的词等着,叫“女性直觉”。也就是“直觉、直觉,跟女人一样不可靠的东西”这句男性沙文主义猪俗谚中两大不可靠元素的整合,一种两倍荒诞的东西。
我个人当然不觉得有这么严重,相反的,我真以为她是位典型处女座(也就是克里斯蒂自己的星座)的极迷人老太太,纤细敏感柔弱外表底下,有一颗纯24K的纯理性之心,尽管稍稍戏剧性,但我看书时还真期待她把罪犯找来,披上她的粉红围巾,自称复仇女神的坚毅模样。
一个生活如此单纯的老太太,怎么可能会这么熟稔犯罪世界的种种呢?这一点克里斯蒂提出也许不尽严密但堪称有趣的解释,作为整个马普尔探案系列的基础:一个小村子,事实上就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缩影,只是这些爱恋、仇恨、嫉妒、防卫和伤害云云,也许以某些较隐晦较具体而微的犯罪形式体现出来而已,你不被表现形式所惑,便能看出其背后的相同运作逻辑及其模式——阳光底下,新鲜之事还真不太多。
因此,马普尔小姐每每在看见一张脸,一个表情,一次当下的反应和行为,乃至于一桩谋杀,会悲悯地觉得眼熟,想起她左邻右舍的某人或村子里有过的某事——于是,她数十年眼所见耳所听积累下来的英格兰乡下生活琐碎记忆,便像一部袖珍型的可携带犯罪大全一般,可以拿来放诸加勒比海放诸西亚放诸天涯地极对照,照见出凶手及犯罪的真相和缘由,方便好用得很,就像我们在电视广告上看到新电脑和新手机的自吹自擂那般。
这大概就是不满马普尔小姐的读者嗤之以鼻的所谓直觉部分,但它不是无来无由的瞎猜,它有一部分现实的基础及其真意。我们很多的当下判断和感受其实是经验的变形,由诸多无法整理无以归类的破碎经验所错综搭建起来,危危颤颤,不全然可靠,也会误用,但绝非空穴来风。
话说回来,这不就正是马普尔小姐最有意思、最不同于波洛不同于其他过江之鲫大神探之处吗?——这个违反规矩的乡下老太太直觉,让马普尔小姐卓然独立于推理史上,无可替代。
美好的造反
作者自己都这么不遵守游戏规则,有野心的读者难免沮丧,往后,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里,我个人想说的第一件事是,不管范达因或谁谁说过什么,推理小说曾经是、但老早已不再是所谓“作家和读者的智力竞争”了,猜不到凶手不代表你比谁笨,早在七十年前,钱德勒在他《简单的谋杀艺术》一文中就说道,“这种小说只有白痴才猜得到凶手是谁”。我们当然不必用这么严重的话来骂人,但确实来说,今天的推理小说,就算最古典最封闭的写法,最多只是一种“表演艺术”罢了,我们静下心来欣赏作者怎么布置,怎么导引到他要的答案,并最终怎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