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二章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
,一阵犹豫彷徨之后,他以高洁芬芳的花草为象征,申述自己决不与世同流合污、变节易操的坚强意志。尽管环境险恶,内心痛楚,他仍不忘修德,表现了一位忠心耿介的志士仁人的心灵和形象。

    这首诗,屈原主要是表述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光明磊落的心迹,痛惜忧愤的感情,因而将抒情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把心理描写作为描写的重点,要尽可能地描述得凄婉鲜明,迭宕回环。写这首诗的目的固然在于劝谏怀王回心转意,但它的读者却主要是千百万黎庶,因而屈原力求语言的大众化,用了许多妇孺皆懂的词语,诸如“众口铄金”、“惩羹吹鷘”、“释阽登天”、“九折臂而成医”之类,可见他时时处处都把民众放在心上。

    再说怀王听了逄侯丑的报告,气得口吐白沫,目翻白睛,跌于座后,半天才缓过气来,浑身哆嗦着骂道:“张仪,诈骗者也,果系反复无常之小人!朕得张仪,食其肉、寝其皮,难消心头之恨!”怅然若失良久,他又仰天叹曰:“当初不听屈、陈二卿忠言直谏,悔无及也!……”

    能够悔过,倒是怀王的一大优点。既悔之,就该将二卿召进宫来,赔礼道歉,共商对策。说什么“悔无及”,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然而,他身为大国之君,放不下架子,丢不起脸面,缺乏改过的勇气,这也是楚国势日衰,终为秦所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子兵法》云:“主不可怒而兴师。”怀王犯此大忌,命屈匄为大将,逄侯丑为副将,率师十万,讨张仪之罪。

    屈原无权“参与朝政”,没有接触怀王的机会,欲谏阻怀王兴师而不可得,整日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事实早已证明,屈原、陈轸是正确的,但怀王因头戴国君之高冠,不肯向屈、陈二大夫赔礼认错,与之共图大计。国家利益为重,陈轸不顾个人得失,再次挺身而谏曰:“伐秦非计也,不若赂秦一名都,与之联兵攻齐。如此以来,失地于秦,取偿于齐,吾国尚可全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必致灭顶之祸矣。”

    早已气炸了肚皮的怀王,哪里还听得进臣下的不同意见,接受陈轸的谏阻呢?他咬牙切齿地说:“欺我者秦也,齐有何罪?朕有罪而伐无辜,岂不为天下笑!卿此谏莫不是令朕行不义于天下欤?……”

    怀王不纳陈轸之谏,楚师西进,直打至秦之蓝田(今陕西蓝田西)。

    秦惠文王命魏章为大将,甘茂为副将,率师十万拒战,又邀齐国发兵相助。齐将匡章率师五万助秦。

    孙子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楚军素无训练,王怒而猝然兴师,几近乌合之众,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秦军则与此相反,数年来一直南征北战,东侵西掠,将指挥有方,士能攻能守。这一切怀王全不考虑,全然不知,违《兵法》而行,两军交战,楚岂有不败之理!纵然楚将屈匄有万夫不挡之勇,也难经秦齐两军夹击,故楚军连战连败,直退至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丹江水库一带)。第二年春天,秦军又迫至丹阳,屈匄调集所部再战,楚师大败,名将屈匄、逄侯丑等七十余人阵亡,士卒死者八万余人,楚之汉中大片国土全为秦军所夺,举国震动。

    丧土亡将,死亡数以万计,惨败惊世骇俗,怀王却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倾全国之兵,与秦再战,虽一度再攻蓝田,但最终还是大败而归。怀王叛纵和秦,天下共愤,韩、魏两国乘机袭其后,怀王恐惧,忙命陈轸赴秦军求和,所沦之汉中地不要,又割给秦两座城池,秦方罢兵,楚亦狼狈班师。

    猪为家畜中的蠢笨者,然几经撞墙,亦会吸取教训,认识到此路不通,别觅新径。怀王再笨,总还比猪聪明些,惨败迫使他不得不作深刻的反思,之后派屈原再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二二章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